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搬進新天地 走好幸福路——山西省運城市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

2023年07月20日14:23 | 來源:中國網
小字號

原標題:搬進新天地 走好幸福路——山西省運城市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

近年來,山西省圍繞持續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從根本上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地區群眾脫貧發展問題,運城市著眼於就業增收、社會融入和全面發展,以及搬遷、穩定、發展全過程,有效防止易地搬遷“后遺症”,全力推動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融入新社區、過上好日子”。

新天地,好生活,黨建引領是基礎

“搬遷群眾多數是邊遠山區的脫貧群眾,從散居在山間到聚居在社區,居住空間、生活方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著力夯實基層黨建,以‘五面紅旗’示范社區創建為載體,聚焦機構設置科學化、社區管理網格化、居民自治規范化、治安防控立體化建設,讓群眾搬進新家后有社區可依靠,想辦事有門路,遇難事有‘娘家’。”聞喜縣鄉村振興局干部戴文勝如此介紹當地扶貧搬遷工作中的黨建建設。

搬遷后扶工作千頭萬緒,怎樣解決搬遷社區的就業、公共治理與公共服務等問題,如何讓搬遷群眾能夠在新家“安居”“樂業”乃至“幸福”,都需要一步步解決、一件件落實。在這個過程中,樹立好黨建的引導作用,發揮好黨員的帶頭作用,是極其關鍵的一環。聞喜縣搬遷社區把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同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社區治理跟進緊密結合起來,延伸黨建觸角,將支部建在網格上,把易地搬遷黨員群眾納入“社區大黨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群服務組”的四級組織架構中。5個安置點成立了6個黨支部,易地搬遷的74名黨員全部納入常態管理,並在各個安置點設立功能完備、要素齊全的“黨群活動中心”。這不僅是組織生活開展的場所,也為黨組織與搬遷社區群眾緊密聯系、積極幫扶提供了有形的場所。與此同時,每名黨委成員負責1個安置點,安置點所在社區“兩委”為第一責任主體,明確各樓棟責任劃分,由黨員樓長直接包聯服務對象,通過網格化管理,履行政策宣講、信息採集、綜合治理、民事代辦、排查安全隱患、調處矛盾糾紛等工作職責,第一時間幫助搬遷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

image.png

聞喜縣社區工作人員、在職黨員在“三八”婦女節前夕到老黨員李敏芝家,聆聽老黨員講述革命故事

由“地道農民”變成“新型市民”,搬遷群眾不僅僅完成身份的轉換,更重要的是對新環境的適應與磨合,涉及生活習慣、鄰裡關系等方方面面,這是搬遷群眾最擔心的事。在這個轉換與適應,逐漸融入搬遷社區新生活的過程中,少不了黨員的先鋒模范的引領。

夏縣新天地社區安置的搬遷群眾624戶2516人全部來自泗交、祁家河2個山區鄉鎮。為了讓搬遷群眾在新的安置社區擁有更高的獲得感、融入感、歸屬感,新天地社區採取“黨員關系進社區、黨員挂牌亮戶、黨員認崗服務”三環聯動的工作機制,開展黨員“五帶頭三包聯”活動,黨員帶頭推進產業興旺、帶頭改善人居環境、帶頭倡導文明新風、帶頭參與社區治理、帶頭引領群眾致富,包聯衛生責任區、包聯樓宇單元、包聯孤寡老人,充分發揮了70名黨員的示范引領作用。

為幫助搬遷群眾盡早適應新的生產方式與生活環境,順利融入城市生活,運城市制訂印發《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方案》,堅持黨建引領,搭建社區多元治理體系,實現自治共治有機融合,構建“受助—助人—互助”的黨建服務新模式,全面推進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全力打造易地扶貧搬遷“社區模式”。全市10個項目縣101個集中安置點均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包聯,做到重要問題親自部署、重大方案親自把關、關鍵環節親自協調、落實情況親自督查。

在運城市堅持黨建引領搬遷后續幫扶工作大方針指引下,垣曲縣印發了《垣曲縣關於進一步規范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黨員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黨員管理的雙重權限,做好黨員的日常管理、考核評議等工作,建強了搬遷后續扶持工作領頭雁隊伍。在垣曲縣黨建特色品牌社區晉海花園安置點,新成立了5個黨支部,同時健全社區居民自治機制,建立了“一約五會”(村民公約、村民議事會、鄉賢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禁毒會、紅白理事會)和“三官一律(檢察官、法官、警官,律師)進社區”制度,及時解決困難問題,妥善化解矛盾糾紛。

穩得住,能致富,產業就業是保障

“咱家世世代代生活在深山老林裡,以前住的是破破爛爛的土坯房,一到冬天下雪封山,吃喝都成了問題。現在搬到了縣城的移民新村,這單元樓住著別提多敞亮了。”站在新買的小汽車前,運城市垣曲縣新城鎮左家灣村的易地搬遷戶郭戰戰難掩興奮之情。搬到垣曲縣城之后,郭戰戰多次參加縣裡組織的技能培訓,在鄉村振興局和相關單位的推介下,找到了合適的工作,日子越過越紅火,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

像郭戰戰一樣,依靠精准幫扶實現就業致富的群眾不在少數。就業是民生之本,更是搬遷戶致富之本,運城市在101個集中安置點全部建立了防返貧動態監測台賬,構建了涵蓋安置點、鄉、縣、市四級信息管理的監測預警機制。對搬遷群眾,特別是監測對象分類施策,逐戶研判,梳理“一戶一策”幫扶清單,開展個性化幫扶,對幫扶群眾展開技能培訓,同時創造更多崗位,拓展就業渠道,解決就業問題。

過去,貧困戶們為了討生活,背井離鄉到外地務工賺錢是常有的事。如今,借助安置社區配套的幫扶車間,搬遷戶在家門口就可以解決就業。垣曲縣安置區內或周邊配套有13個就業幫扶車間,為搬遷戶在照顧家庭的同時,實現就近務工就業提供便利。蒲掌鄉昔陽村搬遷戶張磊,通過勞務輸出到四川務工,月收入7000元,他的妻子就近在安置點晉海花園幫扶車間工作,月收入也有2300元,既可以維持家庭日常生活,也能照顧到老人和孩子。

夏縣新天地社區附近的“鳳還巢”孵化基地電子元件廠主動創造便利條件,為搬遷貧困戶進行免費技術培訓,促進務工就業。目前,在電子元件廠務工的搬遷脫貧群眾40余人,人均月收入1200余元。

image.png

夏縣幫扶車間的工作場景

除了幫扶車間,搬遷社區還為群眾們提供了很多公益崗位。古城鎮店頭村搬遷戶劉俊軍搬遷到晉海花園后,與妻子承包安置點內的超市,月收入達到7000元以上。毛家灣鎮南庄村搬遷戶王泰山搬遷到縣城后,在縣城建筑行業務工,月收入近4000元,妻子在晉海花園做保潔員,月收入1300元。

運城市夏縣易地搬遷戶蘆海雲一家四口曾經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戶,人均年純收入隻有2000元。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的幫助下,蘆海雲先是爭取了5萬元小額扶貧貼息貸款,通過養牛實現穩定脫貧,之后又承包了兩個大棚種植新品種草莓。駐村工作隊還積極幫助其聯系有關專家傳授種植技術和幫助管理銷售,蘆海雲的應季草莓終於喜獲豐收,全家人均年純收入達到13000多元,生活品質不斷提高。

產業就業是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的首要任務,產業培育是實現穩定脫貧、逐步致富的關鍵舉措和長久之策。垣曲縣在縣城周邊規劃建設了經濟技術開發區、優質香菇產業園、現代生豬養殖產業園等5個產業園區,在安置區舉辦就業崗位推薦對接活動10余次,提供就業崗位2萬余個,幫助近1300余人就業。

搬遷群眾賴以生存的土地,成為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的基礎,是搬遷后扶致富路上的重要支柱。垣曲縣引導搬遷群眾通過土地流轉、大戶經營、合作社代管等模式,帶動搬遷戶參與核桃、花椒等干果經濟林產業和特色種養業,幫助搬遷戶盤活舊村土地發展產業穩定增收。

夏縣將花椒產業作為產業培育的重點,政府投資90萬元,建設300畝花椒產業園區,採取“黨支部+合作社+集體經濟”模式管理運行。花椒產業園前三年沒有收益,黨支部在林下間作紅薯和中藥材,由搬遷脫貧戶承包,合作社負責技術指導,免費提供紅薯苗,收益歸承包戶,每畝年純收入約1000余元。花椒進入盛果期后,可以為搬遷脫貧戶提供100多人的務工崗位。除了花椒種植,新天地安置社區在東西兩側整理土地發展30畝杏園,杏園收入主要用於社區公益事業,改善社區搬遷群眾的生活,同時為30余名搬遷脫貧群眾提供了果園管理、工作崗位,人均增收1200元。

更舒心,更幸福,服務民生是重點

“沒想到國家易地扶貧搬遷的政策這麼好,我們沒背房貸,就住上了統規統建的單元樓。附近學校配套齊全,兩個孩子不僅能就近上學,還能夠及時享受到國家的教育幫扶政策。搬遷點有幫扶車間,媳婦閑時就去務工,不僅照看了孩子,還能賺錢補貼家用。”說起現在的生活,平陸縣后澗村脫貧戶呂奇鵬直言像做夢一樣。

為了實現搬遷群眾權益有保障,運城市制定硬舉措推進“十個有”,即每個安置點有黨員活動室、有業委會辦公室、有物業中心、有衛生室、有幼兒園、有警務室、有文體活動室、有產業就業服務點、有便民超市、有休閑廣場。目前,安置點全部建起文化娛樂設施、義務教育學校、幼兒園、醫務室或衛生室等基礎民生設施。

搬遷前的解峪鄉樂堯村,素有“七十二樂堯”之稱,村民居住十分分散,孩子上學、老人就醫、日常購物都需要到二十多公裡之外的王茅鎮。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后,樂堯村村民都遷入了垣曲縣縣城裡的集中安置點,安置點及周邊配套衛生室、超市、幼兒園、小學等設施,不論是上學、就醫還是購物都很方便,老百姓的生產生活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有了完備的民生設施,更要配上完善的民生服務。在安置點“十個有”基礎設施到位的同時,運城市也在搬遷安置點推進黨員服務、產業支撐、就業保障、物業管理、治安聯防、文明創建、議事組織、民調機構、困難幫扶、工作經費的優服務“十到位”。

垣曲縣后續幫扶的工作中,參照《居住証暫行條例》,向搬遷戶印發了《垣曲縣易地扶貧搬遷戶服務手冊》2300余本。服務手冊是垣曲縣為搬遷戶特別制定的特殊戶口本,手冊上搬遷戶的各種信息和各項權益一目了然,能夠確保搬遷群眾與當地城鎮居民在看病就醫、子女上學、社會保障方面享有同等待遇,享受各項民生政策的實惠和發展機會。

英言鎮英言村搬遷戶楊平平家有兩個孩子,一個上初中,一個剛到上幼兒園的年紀。他在剛遷入安置點晉海花園時,為兩個孩子的上學事情犯了愁,因為垣曲縣城學校招生按照戶籍劃定了特定的服務區,按規定他家的兩個孩子還需要回英言鎮初中和幼兒園上學。讓他沒想到的是,學校招生簡章出來后,一下子解決了他最發愁的事情。因為縣裡已將他想的問題都提前做好了規劃,他隻需要帶上《易地搬遷戶服務手冊》,就順利辦妥了兩個孩子的上學手續,並且都是就近入學。

垣曲縣制定印發的《同城通辦辦事指南》,向搬遷群眾宣傳辦事程序、所需資料,為搬遷群眾開展代辦幫辦等業務,解決了搬遷群眾因戶籍未遷入縣城而出現的“兩頭跑”問題。社區也在端午節、九九重陽等優秀傳統節日,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幫助搬遷群眾適應城市生活,增強群眾的歸屬感、安全感、幸福感。

易地扶貧搬遷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搬遷群體原有的社會文化結構,重構文化空間既是搬遷群眾的訴求,也是安置點民生服務的重要內容。夏縣新天地社區開展“居民道德評議、公益積分活動、星級文明戶創建”三項評選活動,每年舉辦好家庭、好媳婦、好婆婆、好鄉賢等評選表彰,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人,鼓勵搬遷群眾能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勤勞致富。

每年春節前夕,聞喜縣的搬遷安置社區或是組織書法名家撰寫新春對聯,或是統一印制春聯,由社區干部逐門逐戶祝新春、送祝福,提前送到搬遷群眾家裡,與搬遷群眾共同歡度春節。平時,社區組建文藝團體,由搬遷群眾自編自導自演節目,經常為安置點的生活增添樂趣。安置社區還定期開展科學理論、政策宣傳、文藝文化和移風易俗等文明實踐志願服務活動,豐富搬遷群眾的精神生活。

image.png

聞喜縣工業園社區工作人員及科協工作者通過懸挂橫幅、發放科普小冊子、擺放宣傳展板等形式,向社區居民推廣科普知識

從挪窮窩到遷新居,從居深山到住城鎮,從地道農民到新型市民,從土裡刨食到打工創業,從故土難離到安享生活,運城搬遷群眾的生產、生活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本文作者:姜曉武、董韜 山西省鄉村振興局﹔石藜 運城市鄉村振興局)

(責編:曹淼、高雷)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