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促進電子產品消費的若干措施》政策解讀——
健全農村流通網絡體系 助力電子產品下鄉
當前,我國人均GDP已超過1.2萬美元,穩居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居民收入穩步增長,2023年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義增長6.5%,高於GDP增速(5.5%),居民消費能力持續提升,消費需求由“有”向“好”轉變。消費者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款式、性能及品牌等附加功能。在耐用消費品領域,冰箱、彩電、洗衣機等及手機等電子產品的家庭飽有量趨於普及,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推動下,這些產品逐漸轉向智慧化,產品功能更加多元,能夠提供更加便利、健康、舒適的體驗,提高生活品質。因此,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印發《關於促進電子產品消費的若干措施》,推動居民消費提質升級,從而更好地滿足居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需要。
作為電子產品消費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居民擁有龐大的市場需求和消費潛力。一是農村家庭在洗衣機、空調等產品擁有量達到97%左右,冰箱、彩電等產品也正在向智能化升級﹔二是90%以上農村家庭擁有至少1部智能手機,隨著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達到60%,5G網絡實現重點鄉鎮和部分重點行政村覆蓋,對家用電腦和智能手機需求仍有較大空間。由於電子產品具有知識、信息和技術密集型特征,往往單體價位較高,使用方法和操作方式也有一定門檻,對購買者和使用者來講都屬於“大件”商品,購買方式更為慎重,農村居民也更多是到城裡大商場購買,在滿足需求方面便利性較差,因此推動電商平台下鄉、鼓勵大型商貿企業渠道下沉,將對電子產品下鄉產生積極作用。
為此,應進一步健全農村流通網絡體系,提高農村居民購物的便利度、可靠度,減輕購買心理顧慮,提升消費質量。具體來看,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農村流通網絡基礎設施供給水平。
大幅度增加農村流通設施投入,鼓勵農村地區構建一體化的營銷網絡,完善商品配送體系﹔優化和完善農村地區雙向流通設施,健全城鄉地區的商貿流通服務基礎設施,通過統一規劃、政策性引導及信息資源共享等方式,實現城市和農村流通資源有序流動,提高農村流通設施供給水平,有效提高流通效率。
二、完善末端配送體系,提高電子產品購買時效性。
一是加大對農村流通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進一步提高網絡寬帶普及率,加快提升農村寬帶網絡運行速度。建議以村組為行政單位,設立信息服務站,培養村民的網絡購物習慣,同時鼓勵大型電商平台企業下設引導員指導村民進行網絡購物,熟悉流程,提高網絡購物率。
二是整合並利用郵政、供銷、交通等物流資源,推進縣級倉儲配送中心、農村物流快遞公共取送點的建設,形成村鎮物流網絡規模效應,提升村鎮末端配送服務質量。
三是增強鄉村與城市間物流銜接密度,採取多種方式建立物流配送體系。如鼓勵專業合作社與當地公交公司合作,開展城鄉快遞合作業務,提高最后一公裡配送效率﹔也可以通過“快遞進村”,以村委會為支點,實現上下行暢通。
三、規范農村消費市場流通秩序,優化購物環境。
一是鼓勵和引導規模較大、實力較強、輻射面較廣的流通龍頭企業,進入農村地區布局網絡,進行渠道下沉,如在農村地區設立直營門店,以統一進貨把控產品質量,通過統一價格打消農村居民后顧之憂,尤其是對一些價格較高的電子產品,附加商品使用指導服務,幫助農村居民更好地使用和利用電子產品,為農村消費市場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
二是繼續實施“電商下鄉”、“快遞下鄉”戰略,提高農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與電子商務意識。建立和完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提供公共信息共享效率,加強農村市場價格監督和調控,通過信息平台對市場變化進行動態分析和情況反饋,培養農村居民維權意識。
三是加大對農村市場銷售假冒偽劣商品行為的打擊力度,提高違法成本,增加對銷售商品的質量檢查頻次,及時發現假冒偽劣商品,並建立黑名單制度,確保農村消費市場的流通秩序規范運行
四是引導農村消費者不斷發揮消費主體的功能,主動參與農村消費市場的監督。進一步加強農民消費方式引導,提高農村居民識別假冒商品的能力,並鼓勵農民通過正規的渠道購買正宗的商品。
四、增強農村流通主體競爭力 提高流通網絡供給能力。
一是發揮農村供銷社骨干帶動作用,有效整合農村地區流通資源,推動夫妻店、雜貨店等向標准化超市轉型,逐步實現連鎖經營,發展網絡平台,有效提高農村居民在本地購買高價值商品的意願,從而提高農村流通交易效率和效能,提升農村居民消費質量。
二是鼓勵中小流通企業整合分散資源,以重組或者聯合的方式實現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例如一些跨區域、跨地區的中小流通企業可以實施戰略合作,將兩地資源相互對接,增強商品在不同區域間流動,提高農村居民對跨區域商品的認可度,尤其是擴大對電子產品品牌認知,增加對商品的選擇度,激發居民對不同商品的需求,進一步提升消費潛力。(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市場流通與消費研究室主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