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 大道同行
華僑大學:打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了解中國的“一扇窗”
視頻制作:蘭志飛、實習生林瑩瑩、陳子昂
“當我閱讀有關中國的新聞報道時,我的孩子們總是會認真觀察我。他們說,如果報道中說中國好,我就會笑﹔如果說中國不好,我就會辯護。我兒子還會問:‘為什麼你這麼熱愛中國?’”
寫下這段文字的是來自斯裡蘭卡的佩拉薩德·艾迪力辛哈。
6年前,他曾參加華僑大學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高端人才培訓班,在中國學習了10個月。回國5年后,他回憶起在中國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寫下了“中國——友善之國”,並寄回了昔日“母校”。
新使命——
要促進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民心相通”
佩拉薩德·艾迪力辛哈所就讀的華僑大學位於福建省,這裡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和發祥地,也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華僑大學“因僑而立”,培養的學生中有6萬多名來自海外。
“這些海外學生有相當比例分布於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他們不僅熟知本國本地區情況,而且掌握中國語言和文化,並成為促進所在國家和地區與中國開展人文交流的重要使者。”華僑大學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院院長許培源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
華僑大學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院院長許培源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人民網記者 蘭志飛攝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面向‘一帶一路’”成為華僑大學新的使命之一。2014年,華僑大學成立了國內首家絲綢之路研究院——華僑大學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院,致力於打造“海絲”研究的學術高地和重要智庫,並且開設了“‘一帶一路’貿易暢通高級研修班”等多個教育合作項目,促進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民心相通”。
“‘一帶一路’貿易暢通高級研修班”迄今已連續舉辦6屆,共有來自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48個國家和地區350余名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和商界精英參加。這些來自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學員們大部分為非華裔外國人,並且是首次到訪中國,研修班就像是打開了觀察中國、了解“一帶一路”的一扇窗。
新體會——
應共同講好“一帶一路”故事
為什麼需要“一帶一路”?為什麼是中國?
這是這些第一次來中國的“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參與者們關心的問題,看似“基礎”,但很關鍵。
因此,研修班邀請了來自國際組織、高校、研究院、企業的專家學者作專題講座,聚焦貿易暢通,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一帶一路’倡議源自中國,更屬於世界”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同時,通過組織走訪調研與“一帶一路”相關的產業園和企業,參訪游覽海絲核心區、戰略支點城市,讓學員切身感受“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
“學員們會把所在國的一些合作機會或碰到的問題在研修班上提出來,大家一起進行深入探討,促進更有針對性的研究。”許培源告訴記者,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員們對“為什麼需要‘一帶一路’”有了比較深刻的體會,對絲路精神也有了比較高的認同,對於推進“一帶一路”有很大幫助。
巴基斯坦-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穆斯塔法·海德·薩義德(Mustafa Hyder Sayed)曾是研修班的一名學員,對此他深有體會。“中國的‘一帶一路’惠及各個共建國家,使得各國可以分享到中國的發展紅利,開啟了新的全球化進程,作為多邊合作新平台,提供了很多機會。”他說,中巴經濟走廊發展順利,促進了巴基斯坦的經濟繁榮,造福了當地人民。因此,我們應共同講好“一帶一路”故事。
新起點——
讓共建成果更好惠及各國人民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對於研修班如何在服務“一帶一路”倡議上發揮更大作用,許培源有著新的思考和計劃。
“我們需要轉變一種理念。”許培源表示,“一帶一路”由中國提出,但屬於世界。因此,從世界的角度、從學員所在國的角度來探討交流十分必要。
許培源打算在今后的研修班上,讓更多高層次的“一帶一路”參與者,分享他們的故事。
同時,隨著數字化對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學員們更加關注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領域,聚焦貿易暢通的研修班也將更“有的放矢”,以主題研討的形式關注熱點、推動合作。
站在新十年的起點上,將自己的事業深植於“一帶一路”的許培源期待著,“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能融入到各國互聯互通、文明互鑒的偉大歷史進程之中,讓共建“一帶一路”成果更好惠及各國人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