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發展現代設施畜牧業,2030年我國畜禽養殖規模化率將達83%以上
優質肉蛋奶豐富“菜籃子”(設施農業大有可為②)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 |
生產邁向規模化設施化,現代養殖場提升畜牧業綜合產能
走進山東聊城市東昌府區立海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智能化數字管控中心大屏幕上實時顯示鴨舍內情況。
“每個鴨舍配一個飼養員,自動化控光控溫、上水上料,嚴格的疫病防治措施必不可少。”養殖場總經理陳興立介紹。
陳興立說,2018年示范園建成,一年可出欄1500萬隻鴨子,單體養殖規模和全智能化控制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談及設施養鴨的好處,立海集團副總經理朱斌算了筆賬:“傳統養殖一個棚最多養8000隻鴨,立體鴨籠同樣的佔地面積,最少可以養3萬隻。設施養鴨不受天氣影響,每年可以多養一批次,肉鴨存活率提高2.5個百分點。綜合算下來,一個現代養鴨棚的效益是傳統棚的4倍。”
在立海集團數字一體化禽產品加工基地,全自動肉鴨加工流水線正有條不紊地工作。“下一步將加快建立產、供、銷全程質量控制規范和標准,保障生鮮禽肉產品高質量。”朱斌說。
近年來,我國畜禽規模化設施化養殖穩步發展,2021年蛋雞肉雞和奶牛養殖規模化率分別提高到80%和70%。全國禽蛋、肉類、奶類年產量分別達到3409萬噸、8990萬噸和3778萬噸,其中70%由規模養殖場提供。
現代設施養殖提升了禽肉保障能力,智慧牧場建設強化奶源供應保障。
一排排鋼架結構牛舍裡,奶牛正打盹兒。內蒙古科右前旗中博農(興安盟)牧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定宏告訴記者:“牛舍溫、光、水通過環控器統一控制,自動推料機、自動推糞器配合智能項圈、個體識別等信息化採集設備,實現了智慧養牛。”
張定宏回憶:“規模養殖剛起步的時候,牧場飼養方式粗放,奶牛吃得不好,產奶量就不高,現在奶牛享受定制食譜,飲食營養科學,日均產奶量提高了27%。”
離牛舍不遠的現代化擠奶大廳內,奶牛有序走上全自動轉盤式擠奶機。轉盤上有專門的掃描識別卡,記錄每頭牛的出奶量。新鮮的牛奶通過真空管道低溫存儲到貯奶罐中,再通過全封閉低溫安全運輸車運送到工廠加工。整個過程全程封閉,保証牛奶安全。
從“散戶漫山追牛跑”到如今“規模養殖加工一體化”,牛奶產能和質量都得到大幅提升。近年來,科右前旗利用地處黃金奶源帶的優勢,建設了一批奶源基地,下一步將加大智慧牧場建設力度,強化奶業全鏈條精細化管理水平,持續提升奶源保障能力。
規模化設施化養殖助推畜牧業綜合產能提升。《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2023—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30年建設完成260個家禽立體高效設施養殖場、200個肉牛高效集約養殖場、300個肉羊高效集約養殖場和200個現代化奶牛智慧牧場,增加肉產量150萬噸以上、雞蛋產量15萬噸以上、奶類產量160萬噸以上,我國的肉蛋奶供應保障水平將進一步提高。
養殖集約化標准化,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
走進廣西百色市田東縣錢記農業循環經濟500萬隻蛋雞產業園,雞舍裡一排排籠架設計成了“H”型。分揀打包車間內,傳送帶上源源不斷輸送著一個個色澤鮮亮的雞蛋。
“蛋雞飼料以玉米、豆粕為主,科學搭配維生素、微量元素等,雞舍內的環境控制系統為蛋雞創造了適宜的生長環境,這些都保障了雞蛋的產量和質量。”園區經理張金蘭介紹,目前園區有產蛋雞舍35棟,最高一棟是6層樓房,基本實現了“樓房養雞、舍不見人、蛋不粘手、糞不落地”。
記者注意到,這麼大規模的雞舍內,卻看不到雞糞。飼養管理員韋艷妮解釋:“每隔一天就開啟自動清糞機,保持雞舍清潔,不僅蛋雞生活舒服,我們的工作環境也干淨。”
雞糞去哪了?張金蘭帶著記者前往園區的有機肥生產車間,雞糞從雞舍運輸到這裡變廢為寶,年產近5萬噸有機肥。肥料銷售商黃天培說:“園區生產的有機肥,是很好的果園底肥,改善土質,提高水果產量,很受周邊果農歡迎。”
集約化標准化養殖模式,有力保障肉蛋奶質量安全。在田東縣,種養結合、農牧循環漸成氣候,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
炎炎夏日,在田東縣皇氏奶業示范區奶牛養殖區,牛舍採用隧道通風模式,奶牛悠閑地吃料或休息,每隔8分鐘還可享受噴洒淋水降溫。
“牛舍採用‘微生物+’墊料發酵床技術,對產奶牛群採用‘臥床+發酵墊料牛床+微生物菌種’的飼養模式,通過安裝牛糞處理回用系統,基本實現了無排放、無污染。”皇氏田東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副廠長彭豪麗介紹。
不僅牛糞變廢為寶,牧場還帶動周邊農民把農業生產廢棄物變為“寶貝疙瘩”。田東縣林逢鎮林馱村村民黃大緊是牧草代收工人,他告訴記者:“我向周邊農民收購甘蔗尾葉等賣給牧場,去年在一個鄉鎮設置了代收點,今年計劃擴大到5個。”
為加快設施農業綠色低碳轉型,近日出台的《農業農村部關於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的指導意見》提出,傳統農區突出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發展高效設施畜牧業,建設集約化現代設施畜牧基地﹔推動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深入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推動畜禽糞肥就地就近還田利用。
發展方式優質高效,改良品種、草畜平衡,加快畜牧業高質量發展
“品種改良讓牲畜漲‘身價’,去年我換養新品種西門塔爾肉牛,純收入達到30多萬元!”內蒙古扎賚特旗種畜繁育中心西胡日台嘎查犇犇養牛場裡,負責人張春林正忙著給牛添青貯飼料。
扎賚特旗農牧和科技局局長陳健介紹,旗裡持續推進以提高飼草產量和牲畜良種率為重點的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建設了1100畝優質牧草種子擴繁基地,建成種公牛站和蒙特牛繁育中心。目前每年改良牛達8萬頭,全旗肉牛良種化率達到60%,有力促進了牧民增收。
除了改良品種,扎賚特旗大力建設標准化規模養殖場,促進草原畜牧業高質量發展。
胡爾勒鎮浩斯台嘎查2萬頭優質肉牛生態項目建設工地裡,工人正熱火朝天地施工。“等11月底項目竣工后,第一批將購進1萬頭優質西門塔爾公牛犢進行集中育肥,可使68萬畝草原得以休養生息。”項目負責人郞永濤介紹。
“我們全力推進標准化規模養殖,建設以草畜平衡為前提的現代草原生態牧場4個,建成肉牛標准化育肥場30個、肉牛養殖專業村小規模養殖場7個。”陳健說。
為了讓更多農牧民分享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帶來的好處,扎賚特旗推廣“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聯農帶農模式,採取“村企互利”“代養分紅”“聯戶合租合養”等方式,帶動家庭農牧場和種養殖戶增收。
“把肉牛送到育肥基地舍飼,集中科學養殖,既降低了牧民分散養殖的風險,也能更好保護草原生態環境。”巴彥扎拉嘎鄉七家子村千頭牛牧場負責人黃潤喬說,牧場現在養育肥牛1020頭,全部選購本鄉附近牧戶400斤左右的優質西門塔爾公牛犢進行集中育肥,僅小牛回收一項,每年就為周邊牧戶增收約100萬元。
廣袤鄉村,一批批規模養殖場、養殖專業村應運而生,越來越多的農牧民轉變生產方式,規模化、標准化養殖方式逐年增多,去年我國畜禽養殖規模化率達到71.5%,養殖業穩步提質增效。
《規劃》提出,到2030年全國畜禽養殖規模化率達到83%以上,主要畜禽大規模養殖場基本實現全程設施化,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和供應保障能力明顯提升,抵御市場、疫病等風險能力顯著提高。
《 人民日報 》( 2023年08月11日 1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