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揭秘2.52億年前海洋生物“統治之爭”

據新華社武漢電(記者李偉 熊翔鶴)約2.52億年前,地球上發生了一次最大規模的生命滅絕事件,此后海洋中古生代類型的生物被現代型生物所取代,其中雙殼類貝殼動物取代腕足類,全面接管了海洋生物群落。這兩類生物的“統治之爭”緣何發生?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陳中強教授團隊聯合國內外合作者,利用高性能計算機進行古生態模擬分析,發現大滅絕事件與環境因素是導致這兩類生物在海洋生物群落的統治地位上發生取代的根本原因,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
“化石記錄顯示,腕足類是古生代海洋中最常見的底棲生物,無處不在,雙殼類在古生代海洋中則為邊緣成員。大滅絕之后,兩者的地位發生了對調。更為神奇的是,這兩類生物的取代事件與大滅絕同時,似乎發生在‘一夜之間’。”陳中強說,早在一個多世紀前科學家就關注此現象,但關於生物取代的驅動力一直懸而未決。
研究團隊利用高性能計算機,對近5億年來的近33萬條化石記錄進行了貝葉斯模擬分析,計算出這兩類生物的長時間尺度的新生與滅絕速率。結果表明,兩者在侏羅紀之前具有彼此相似的多樣性速率演化趨勢,証明兩者均受到主要環境事件的影響。
此外,研究團隊還利用多變量生滅模型,模擬不同生物與非生物因素對兩者多樣性演化速率的相關程度,發現大滅絕后整個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銳減促進了兩者新生率上升,而雙殼類與腕足類並不存在顯著的競爭關系。值得注意的是,在轉折的關鍵時期,即大滅絕后,急劇升高的海水溫度限制了腕足動物的生存與復蘇,但雙殼類沒有受到影響。
研究結果表明,2.52億年前的大滅絕事件對腕足類造成了災難性打擊,從而導致兩類動物多樣性的轉換﹔雙殼與腕足對外界環境耐受程度上的差異進一步加速了這一轉變的發生。“面對如今全球快速變化的氣候環境,如何進行生物保護,避免腕足類悲劇的發生是迫切需要考慮的問題。”文章第一作者郭鎮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人民銀行:二季度末金融業機構總資產449.21萬億元
- 人民網北京9月13日電 (記者羅知之)據人民銀行官網消息,初步統計,2023年二季度末,我國金融業機構總資產為449.21萬億元,同比增長10.3%,其中,銀行業機構總資產為406.25萬億元,同比增長10.5%﹔証券業機構總資產為13.76萬億元,同比增長5%﹔保險業機構總資產為29.2萬億元,同比增長9.6%。 金融業機構負債為410.48萬億元,同比增長10.6%,其中,銀行業機構負債為373.63萬億元,同比增長10.8%﹔証券業機構負債為10.45萬億元,同比增長4.3%﹔保險業機構負債為26.39萬億元,同比增長11.2%。…
- 自然資源部發布第四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
- 人民網北京9月13日電 (記者楊曦)日前,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關於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的通知》(第四批)(以下簡稱《通知》),明確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典型路徑、典型模式和后續工作重點,並向各地推薦11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通過典型示范引領進一步推動實踐探索,不斷拓寬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的路徑。 11個典型案例分別是:浙江省杭州市推動西溪濕地修復及土地儲備促進濕地公園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浙江省安吉縣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江蘇省常州市鄭陸鎮整理資源發展生態產業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福建省南平市推動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山東省東營市鹽鹼地生態修復及生態產品開發經營案例、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茶卡鹽湖”發揮自然資源多重價值促進生態產業化案例、北京城市副中心構建城市“綠心”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六堡茶產業賦能增值助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石漠化綜合治理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縣天山花海一二三產融合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生物多樣性補償案例。…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