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 大道同行
甘肅臨澤:努力把戈壁荒漠變成金山銀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戈壁荒漠能不能也變成金山銀山?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給出了一份肯定的答案。
張掖市地處河西走廊中段,青藏高原與內蒙古高原交會之處,南依祁連山脈、北接巴丹吉林沙漠,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北方防沙帶”建設的重點區域。日前,人民網“一帶一路 大道同行”大型跨國融媒體報道採訪組走進張掖市臨澤縣,探訪當地在防沙治沙方面的實踐。
“風起沙石揚,埋地又壓房。”這曾是臨澤縣深受沙塵侵襲的真實寫照。臨澤縣位於巴丹吉林沙漠南緣,境內沙漠、戈壁面積佔三分之二以上,生態環境極其脆弱。
2015年,臨澤縣蓼泉鎮實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雙泉村村民王延福以27萬元的價格競拍到蓼泉鎮南沙窩9010畝林地為期30年的經營權,注冊成立了“臨澤縣綠盈家庭林場”。經過早期的艱難探索,曾經的廣袤沙海現已被6000多畝梭梭林、2000多畝沙棗樹所覆蓋。
梭梭樹栽種現場。王延福供圖
除了王延福這類家庭林場的探索,臨澤縣五裡墩治沙站近年來也通過努力積累了不少經驗。五裡墩治沙站充分利用公益林區補植補造、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等項目,累計完成防沙治沙近55萬畝,組織完成治沙造林面積7萬多畝。五裡墩治沙站站長楊向剛告訴記者:“經過多年努力,我們使綠洲區域向沙漠腹地延伸了22公裡,森林覆蓋率提升了近三個百分點,3條風沙帶治理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轉變。”隨著荒漠植被保護區、防風固沙灌木區、農田保護喬木區和綠洲經濟林區為格局的生態安全屏障的建立,荒漠化擴大的趨勢得以有效遏制,重點風沙治理區生態狀況明顯改善,風沙危害逐步減輕。
防沙治沙卓有成效,老百姓也開始向沙漠要生態要效益。王延福在家庭林場帶領村民在梭梭樹根部嫁接被譽為“沙漠人參”的寄生經濟作物肉蓯蓉,實現治沙生態價值的同時產生經濟效益,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現在的蓼泉鎮,環境好了,風沙小了,老百姓錢包也鼓了”,他告訴記者。
曾經的荒漠現已被大面積梭梭林覆蓋。人民網記者 張璐璐攝
黃家堡肉蓯蓉林場負責人賈其煜2008年從北京中關村回到家鄉,承包了林場。十幾年來,林場不僅筑起了一道防風固沙的屏障,還通過發展肉蓯蓉種植、特色養殖、有機玉米種植等產業解決了鄉親們的就業問題。賈其煜積極推進基礎農業產業數字化,拓展當地農產品外銷渠道,有效帶動了村民脫貧致富,實現“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發展。
臨澤縣將防沙治沙與沙產業開發有機結合,充分利用沙區資源,培育和發展沙產業,初步形成了以中藥材、經濟林果、產品加工等為主的沙區特色產業,開發出藥品、保健品等沙區特色產品,涌現出一大批專業種植戶、育苗大戶、龍頭加工企業。
把戈壁荒漠變為金山銀山,不是僅僅靠農業和農產品加工。今天的臨澤縣,選擇的植被從當初的“有啥栽啥”到現在“宜林則林,宜荒則荒,灌草結合以水定綠、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生態旅游業等多種產業蓬勃發展。據統計,至2022年底,全縣有各類治沙及沙產業經營主體58家,經營面積12.42萬畝,經營范圍涉及治沙造林、林果業、養殖業、草畜產業、種植業、設施栽培、中藥材、農產品加工等多個領域,年實現沙產業產值3.6億元。
戈壁荒漠大變樣的背后離不開科學引領、科技創新。甘肅省治沙研究所研發的“手扶式草方格沙障鋪設機”改變了傳統沙障鋪設技術,可代替草沙障鋪設過程中人工開溝與埋草工序,適用於不同地形條件下流動沙丘草方格沙障的鋪設,使治沙工程效率大幅提高,為沙區農民脫貧致富和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甘肅省防沙治沙的成功經驗也吸引了很多海外人士前來交流學習。自1993年以來,甘肅省治沙研究所舉辦了44期援外技術培訓班,荒漠化防治、生態恢復、防護林可持續發展及產業發展技術等國際培訓班,共有86個國家的1000多名學員參加了培訓。其中,來自33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400多名學員參加了培訓。我國在治沙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領先技術,通過國際培訓、交流等形式,被更多人了解掌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人民銀行:二季度末金融業機構總資產449.21萬億元
- 人民網北京9月13日電 (記者羅知之)據人民銀行官網消息,初步統計,2023年二季度末,我國金融業機構總資產為449.21萬億元,同比增長10.3%,其中,銀行業機構總資產為406.25萬億元,同比增長10.5%﹔証券業機構總資產為13.76萬億元,同比增長5%﹔保險業機構總資產為29.2萬億元,同比增長9.6%。 金融業機構負債為410.48萬億元,同比增長10.6%,其中,銀行業機構負債為373.63萬億元,同比增長10.8%﹔証券業機構負債為10.45萬億元,同比增長4.3%﹔保險業機構負債為26.39萬億元,同比增長11.2%。…
- 自然資源部發布第四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
- 人民網北京9月13日電 (記者楊曦)日前,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關於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的通知》(第四批)(以下簡稱《通知》),明確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典型路徑、典型模式和后續工作重點,並向各地推薦11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通過典型示范引領進一步推動實踐探索,不斷拓寬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的路徑。 11個典型案例分別是:浙江省杭州市推動西溪濕地修復及土地儲備促進濕地公園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浙江省安吉縣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江蘇省常州市鄭陸鎮整理資源發展生態產業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福建省南平市推動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山東省東營市鹽鹼地生態修復及生態產品開發經營案例、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茶卡鹽湖”發揮自然資源多重價值促進生態產業化案例、北京城市副中心構建城市“綠心”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六堡茶產業賦能增值助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石漠化綜合治理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縣天山花海一二三產融合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生物多樣性補償案例。…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