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豐收中國鋪展鄉村振興新畫卷(經濟新方位·喜迎中國農民豐收節特別報道)

2023年09月22日06:3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 人民日報 》( 2023年09月22日 第 17 版)

豐收中國鋪展鄉村振興新畫卷

本報記者 高雲才

稻黍成熟、瓜果飄香的時節,我們迎來第六個“中國農民豐收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推進鄉村振興,讓農村具備現代化生產生活條件。”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之年。各地區各部門扛穩糧食安全責任,一體化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邁上新台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取得可喜進展。

大國糧倉穩,飯碗端得牢。各地區各部門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擺在首位,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平時產得出、供得足,極端情況下頂得上、靠得住。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持續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科學有效應對不利氣象條件,全力保障糧食生產。今年全國夏糧產量2923億斤,居歷史第二高位﹔早稻比去年增加4.3億斤,增長0.8%。最新農情調度顯示,南方秋糧局地開始收獲,北方秋糧作物長勢良好,全年糧食產量有望繼續站在1.3萬億斤台階,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鄉村產業持續壯大。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上半年,農村“土特產”產業發展穩步推進,農村電商較快發展。鄉村休閑旅游加快復蘇,出游人數和營業收入明顯增長。建設50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4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00個農業產業強鎮,更多農民實現就近就地就業,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51元,實際增長7.2%,高於城鎮居民2.5個百分點。

鄉村建設全面提升。加快推進鄉村振興,讓農村具備現代化生產生活條件。目前,全國農村生活垃圾進行收運處理的自然村比例達91%,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31%左右,14萬個村庄得到綠化美化。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73%。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關鍵在干。今年以來,農業農村部實施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頭雁”項目。圍繞強化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支撐,遴選1.8萬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家庭農場主、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及種養大戶等帶頭人,組織他們到相關高校接受培育,並加強政策、項目、平台等配套支持,強化聯農帶農益農作用發揮。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中國農民豐收節是農民自己的節日,迎豐收、促和美,億萬農民過上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好日子,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不斷譜寫新篇章,農業農村現代化不斷邁上新台階。

河北黃驊市舊城鎮仙庄片區——

改良鹽鹼地 打造新糧倉

本報記者 邵玉姿

河北省黃驊市天寶面粉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一排排淺綠色的“高方篩”來回擺動,一粒粒細小雪白的面粉顆粒從“篩”間“流淌”下來。

生產車間一旁是公司的麥倉,儲滿新收的旱鹼麥。“今年我們從全市收購了1萬多噸,其中400多噸來自舊城鎮仙庄片區。”公司副經理於金行介紹。

豐收來之不易。

黃驊市地處渤海之濱,耕地以中度鹽鹼地為主,且季節性干旱嚴重,春季積鹽高峰期土壤鹽分含量最高可達2%。地薄出糧難。“以前旱鹼麥畝產最多一二百斤。要是趕上年景不好,顆粒無收,連麥種錢都收不回。”楊東進說。老楊是仙庄片區后仙庄村村民,種了30多年旱鹼麥。

如何做好鹽鹼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

改良鹽鹼地,培育好種子……近年來,當地與多家科研院所合作,研發推廣捷麥19、滄麥6002等抗鹽鹼優質小麥種子,推行秸稈粉碎深翻還田、微溝播種等田間管理技術,廣闊鹽鹼地逐漸成為“新糧倉”。

今年6月,楊東進家20畝旱鹼地麥田喜獲豐收。“平均畝產500斤,產量最高的每畝超過600斤。”楊東進說。

數據顯示,今年黃驊市旱鹼麥單產達240.1公斤,比去年增加7.9%,全市總產量達14.64萬噸,較上年同比增長近兩成。

產量提高,產業鏈不斷延伸。“種與用都是大文章。”黃驊市農業農村發展局局長聶晶說。“和面不粘手、韌性強,做成面食麥香濃郁、口感筋道。”於金行介紹,經過初篩、次選、打麥、去石、風選、著水、潤麥、淨麥等環節,旱鹼麥“變身”為各品級面粉、麩皮、次粉等產品銷往各地。

目前,黃驊市有較大型面粉加工企業20家,形成集訂單農業、收儲中轉、面粉加工、食品生產等功能於一體的旱鹼麥全產業鏈。

購買良種、檢修農機……眼下,仙庄片區又將迎來新一輪旱鹼麥播種季。“今年我打算擴種到32畝,來年肯定還豐收。”展望未來,楊東進信心滿滿。

四川眉山市東坡區永豐村——

專家來幫忙 田間稻谷香

本報記者 王永戰

這邊,手持測畝儀,繞著田壟,魏文武疾速前行。

那邊,水稻收割機收獲結束,運糧車徐徐靠攏。收割機打開閥門,稻谷噴涌而出,扑向運糧車……

“畝產910.66公斤!”計算結果一出,測產現場一陣歡呼。

水稻金黃,蛙聲一片。在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永豐村,農技推廣科技小院專家組組長魏文武正忙著水稻田間測產。“用測畝儀測面積,再用電子水分測試儀測濕谷水分,結合濕谷淨重,就能測算出水稻單產。”魏文武說,測產對評估品種質量、改進水肥管理幫助很大。

“魏老師,咱們這個品種選得好啊!”說話間,種植大戶王元威湊上前來。測產就在他的田裡進行,種出了畝產超900公斤的高產田,王元威把目光投向了魏文武,“得感謝農技專家推廣新品種!”

揚起一把稻谷,稻殼隨風飄揚,魏文武接過話茬,“也多虧了你敢闖敢試!”前年,魏文武的團隊引來了新品種“麟兩優華佔”。聽說新品種產量高、抗倒伏,王元威連忙接招,“我先種上一片試試!”

接連試種兩年,效果越來越好。今年,王元威家的3500畝水稻都種上了新品種。

農技專家團隊經常上門服務。前陣子,水稻臨近豐收,一場豐收培訓會就開在了田間地頭。“水稻五成熟以后,就得及時排水,還要特別注意抽穗后的病虫害防治和水肥管理。”培訓現場,魏文武仔細叮囑。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振興。這幾年,來永豐村的農業科技專家越來越多。村裡現在已經有了農技推廣、水稻等4個農業科技小院,專家團隊有100多人,不僅服務永豐村,還服務整個東坡區岷江現代農業示范園區。

“有了農業科技專家指導,水稻生產才能實現優質、高產、高效。”聽說畝產900多公斤,永豐村黨委書記李雪平也趕了過來。“在專家團隊帶領下,王元威和好多種糧大戶也都成了遠近聞名的‘土專家’。”李雪平說。

廣東茂名市根子鎮柏橋村——

荔鄉樹新風 村民唱主角

賀林平 歐夢霞

夜幕降臨,秋風送爽。廣東茂名高州市根子鎮柏橋村村口的柏橋大舞台上燈光閃爍,歌聲飛揚,引得忙活了一天的村民,興致勃勃地從各家匯集而來。正趕上68歲的王奶奶登台,一曲《我和我的祖國》,唱得情深意切,博得台下掌聲陣陣。

“我們柏橋村是有千年歷史的荔枝之鄉,文化底蘊豐厚。”站在喝彩的村民邊,柏橋村黨總支書記何清特意將聲音提高八度,“這裡是柏橋大舞台,也是百姓大舞台,基本都是村民自發籌演,大爺大媽、小伙姑娘們紛紛登台,曾經創下連續26天都有文藝展演活動的紀錄。”

熱情從哪來?說話間,王奶奶已一曲唱完,走下台來。“我們又是演員,又是觀眾,為大家‘作了好戲’,還給自己掙了積分,一舉兩得呢。”她精氣神十足地說。

王奶奶所說的“積分”,正是村裡為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推動文化振興實行的一項重要舉措。走進柏橋村的積分超市,貨架上的日用商品琳琅滿目,每個商品都標著積分數,前來兌換的鄉親絡繹不絕。

村民參與志願服務、鄉村治理,或在移風易俗、弘揚文明風尚、村規民約落實等方面表現突出的,都可以賺取積分。每季度,村裡還會對積分情況亮賬通報,典型引領,獎懲並舉,讓小小積分超市發揮文明共建大能量,真正成為吸引群眾、帶動群眾、教育群眾的生動課堂和實踐陣地。越來越多的人像王奶奶一樣,以實際行動樹文化新風,在文明實踐和鄉村治理中“唱起主角”。

柏橋村種植荔枝約6800畝。眼下雖已過採摘季,可村裡在保護原始荔枝林基礎上打造的古荔園、荔枝古詩主題園等主題荔枝景觀,仍引來眾多游客。

漫步村庄,荔園勝景、荔林綠道和整齊樓房、潔淨村道相映成趣,來自天南海北的游人和本地村民共享歷史之韻、荔鄉之美。

如今的柏橋村,特色文化旅游漸入佳境,文明鄉風逐漸走深走實。

陝西榆林市綏德縣郝家橋村——

黨支部帶頭 楷模村蝶變

本報記者 張丹華

綠蔓繁茂處,又聞果蔬香。豐收的季節,陝西榆林市綏德縣郝家橋村引來一撥撥游客。

“路口拐角太窄,游客的車不好掉頭。”晴空當頭,村黨支部書記劉振喜正與村黨支部委員郝志停商量拓寬村道。

64歲的劉振喜,38歲就被選為村委會主任,在村裡干了26年。56歲的郝志停,原本在外地生意做得紅火,幾年前返回家鄉。“老把式”與“新思路”碰撞出火花——2021年,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農村楷模”郝家橋再獲一份“楷模”稱號:“全國脫貧攻堅楷模”。

如何當好楷模?郝家橋村摸索出經驗:建好黨支部、選好帶頭人,把群眾積極性調動起來、覺悟提高起來、認識升華起來,共同把事業做好。

2018年,郝家橋村啟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計劃將6400余畝土地流轉,成立郝家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

“股份制咋干?山溝溝咋種?收益咋保証?”有老鄉不理解。

劉振喜經驗豐富,知道講政策、搞創新得下“慢功夫”。郝志停思路靈活,提出辦法“讓大伙兒眼見為實”。兩人拉著鄉親到鄰近做得好的村參觀,看著人家產業做大、聽說分紅不少。轉一轉,疑惑打消大半,80%的村民當天就投下“贊成票”。

村黨支部隨即謀劃產業:引進陝西果業集團,建成山地蘋果生態果園2000畝、日光溫室大棚20座、拱棚40座,由村民自主承包﹔500千瓦的光伏產業、高標准養殖場等,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林果糧上山、設施農業到灘、規模養殖進溝”,郝家橋村正在告別“人種天養”的傳統農業模式。

而今,村黨支部迎來了80后,村子裡又有新變化。26孔閑置窯洞改造為民宿、打造陝北文化主題商業街區、建成村庄電影院……“年輕人更懂新農村,我們的日子還能更好!”劉振喜豎起大拇指。

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馬鞍山村——

山青村潔淨 景美人文明

本報記者 張 棖

金秋九月,山風微涼。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馬鞍山村,張國利大爺家的小院干淨整潔,園子裡栽滿果樹、蔬菜和花卉,一派勃勃生機。

門外,楊樹葉隨秋風落下。老人趕緊拿掃把清掃,順手將落葉倒進門口的分類垃圾箱。“這些年,村裡新修了水泥路,裝了太陽能路燈,還配了垃圾清理車。咱們也得上心,打掃房前屋后,維護環境衛生。”張國利說。

記者隨張國利的老伴兒趙國俠進屋,隻見物品擺放整齊,家具一塵不染。“這拖把桶、圍裙和洗衣粉,都是我在愛心超市用文明積分換來的。”趙國俠笑著說。

“要說干淨方便,最稱心實用的是環保廁所。”趙國俠介紹,2019年,村裡開展廁所革命,張國利一家爭取了試點戶,在家裡裝上了微生物降解廁所,改造總花費3500元,政府補貼3000元。

近年來,馬鞍山村堅持黨建引領,大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重點做好垃圾污水治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把鄉村建設得更加美麗。“在加強村庄街巷、古樹名木等鄉村景觀保護的同時,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充分發揮環境保潔員作用,發現衛生死角及時處理。同時,把環境衛生整治問題納入村規民約,劃分農戶衛生責任區,房前屋后綠化美化實施農戶‘三包’制度,動員廣大群眾參與。”馬鞍山村駐村第一書記烏曉亮介紹。

如今,馬鞍山村道路兩側全部實現綠化、美化,安裝太陽能路燈204盞。村裡每年還開展爭創“美麗庭院”活動,張國利家便是“美麗庭院示范戶”。

臨別之際,張國利拎來兩串葡萄,“快嘗嘗咱家種的葡萄,今年格外甜哩,就像咱農村的小日子,越過越美。”秋風中果香彌漫,房屋錯落有致,街道整潔有序,晚霞染紅了半邊天,美麗鄉村畫卷令人沉醉。

(責編:胡永秋、楊光宇)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