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靠天吃飯”到智慧種田

包華武攝
◎潘錦華
秋分秋雨天漸涼,稻黃果香秋收忙。再過不久,我種的60多畝晚稻就可以收了,看長勢,今年的收成和往年差不多,也錯不了。
我今年85歲,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魚峰區裡雍鎮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已經連續種糧70年。我一輩子都跟土地打交道,經歷了土改、包產到戶、廢除農業稅,感覺國家對農業、農村和農民越來越重視。
回想一年前,在2022年中國農民豐收節當天,我還得到了一項榮譽——魚峰區2022年度“十佳農民”稱號,種了一輩子田,我怎麼也沒有想到,政府能給我發個獎。
1947年,我離開家鄉跟隨家人來到了裡雍,靠租種別人的田地謀生。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跟種田結下了緣分。
剛到裡雍時,種田完全是“靠天吃飯”,一遇到洪水和旱災,收成就大幅減少,甚至絕收,交完地租基本就不剩什麼了。當時我的夢想就是,每天能吃到兩餐稀飯一餐干飯,能擁有屬於自己的田地是想都不敢想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土地改革,我們家分到了兩畝田地,而我也很幸運地讀上了書。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縣裡進行了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裡雍鎮也修建了瓊林水庫、隻背水庫、和村水庫等好幾座水庫。
那時候耕作都靠牛和人。但因為有了水利設施,種田就不完全“靠天吃飯”了,一年辛苦下來,能吃飽飯,比舊社會好多了。當時非常缺乏農業機械,為了提高耕作效率,黨和政府就組織我們成立了互助小組,一起開展農業生產。
一年到頭,一大家子人都圍著田地轉悠。夏天割稻子是最難受的,稻葉刺得人渾身火辣辣的,烈日能晒到臉上脫皮,真的很不容易。每次割稻谷的時候我就想,如果有一天能用機械收割,就不用那麼辛苦了。
1980年,國家分田到戶的政策出來了,鄉裡開始實行包產到戶,我分到了六畝地。土地分下來后,家裡人心裡很歡喜,以后田歸自己種了,我們有了更高的積極性。
耕作面積擴大了,就需要機械的幫助了。我買的最多的就是微耕機,它重量輕,體積小,結構簡單。以前用犁耕田都是把耙子綁在牛身上,牛在前面拉,人在后面指揮牛耕作。那時候一天一個人隻能耕一兩畝田,速度慢,而且農耕器具大都是木質的,土不會打得很碎。用微耕機一天就可以耕四五畝地,速度快,泥塊打得更細。
現在到了農忙的時候,我還會採用大型農業機械來耕種,一天就可以耕十幾畝地,效率和以前比高太多了。
有了機械的幫助,再加上農藥和化肥的合理施用,打的糧食就更多了,現在不光吃得飽,還吃得越來越好了。
2006年,國家取消了農業稅,農民種田不用再上交公糧,每年還可以享受國家的種糧補助款。說實話,這一利好政策,我種了大半輩子田,做夢也想不到!
我通過土地流轉不斷地擴大自己的種植面積,現在已經流轉了60多畝稻田。現在種糧、購買農機都有補貼,我買了抽水機、收割機、微耕機等好幾種農用機械,它們都是我種植水稻的“得力助手”。
以前噴洒農藥,都要背著重重的農藥箱,頂著烈日手動噴洒。人容易中暑不說,直接接觸農藥對身體也不好。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我已經背不動那麼重的農藥箱了。
現在,鎮裡成立了農機合作社,推廣害虫智能化捕捉、無人機飛防作業、節水微噴滴灌系統等智能化技術應用。短短幾年間,曾經“靠天吃飯”的庄稼人用上了智慧農業系統,新技術極大地提高了種植效率。
作為農民,我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現在國家政策好,隻要身體好,我就會把田一直種下去。
(作者系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魚峰區裡雍鎮農民,本報記者劉昊、通訊員包華武整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