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個人大病救助市場化創新 多方協同規范行業健康發展
人民網北京11月23日電 (記者許維娜)近年來,個人大病求助需求量逐漸增加,不少困難患者通過個人大病求助互聯網平台尋求援助。同時,個人大病救助行業也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關注,在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有專家表示,諸如大病籌款平台等平台,搭配了快捷支付等多種方式幫助陷入困境的大病患者及家庭更方便快捷地發布求助信息、傳播求助信息。
日前,“大病籌款平台之道與規”圓桌訪談在京舉行,業界專家圍繞個人大病救助、市場化運營平台的規范健康發展等話題建言獻策。
“個人大病籌款平台實際上是市場化的創新。然而現實中,不少公眾對這種網絡籌款活動往往持有誤解,將其視作純粹的公益行為,認為其提供的服務就是無償性的,忽略了其背后的企業化運營特性,以及其背后的成本與投入。”南都基金會名譽理事長徐永光表示。
徐永光進一步闡釋,個人大病籌款平台突破了傳統慈善基於社群、熟人之間的界限,使得個人求助超越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平台提供了服務、付出了成本,也可以收取一定費用來維持運營,但在收費的同時一定要做到公開透明。
對於通過收取一定費用覆蓋運營成本,北京大學法學院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錦萍也表示認同,“個人大病救助平台提供服務本身是有成本的,在運營過程中收取一定費用,更多是一種成本分擔的考慮,目的是為了讓這個事業可以持續做下去,而非為了商業化盈利。”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助理院長兼慈善研究中心主任黃浠鳴提出,互聯網大病籌款平台是依托市場化機構的運行方式,這有別於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台,它沒有機構法定職責規制,應該遵循市場的規律,及時回應社會個體的求助需求,政策層面也應給予一定的空間,可以審慎包容進行管理。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法部民商經濟法室主任王偉以“交強險”運營模式為例,提出了分賬經營思路,公益性的交強險可以交給商業保險機構來做,但要採取分賬經營的模式,把交強險和商業險分開,交強險定價要採取不盈不虧原則。這種分賬經營模式以及不盈不虧的定價原則同樣適用於個人大病籌款平台。
在討論過程中,不少專家都對大病救助平台發揮的價值表示認可,指出其已經成為社會醫療保險制度的重要補充,能夠幫助到越來越多的貧困患者。
此外,作為一種市場化創新運營模式,專家們普遍認為應該給予個人大病救助行業更多的發展空間,對平台收取一定費用表示理解,但更為關鍵在於收費信息一定要公開、透明,要向公眾闡明收費的合情合理性。(實習生王涵對本文亦有貢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