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1700多萬貨車司機職業傷害保障難題?

近日,內蒙古一貨車司機在雪天裡淋成雪人,凍得發抖崩潰大哭的畫面引發公眾廣泛討論與關注。貨車司機高強度工作、交通風險極大等不被關注的職業困境也逐漸進入大眾視野。道路貨運業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血脈”,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礎性服務行業。長期以來,廣大貨車司機常年奔波在運輸服務第一線,與路為伴、以車為家、十分辛苦。2022年道路貨運行業1100多萬貨運車輛和1700余萬貨車司機完成了全社會73%的營業性貨運量,為支撐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國貨車司機整體呈現“自雇體制”的身份特點,“碎片化”的勞動形態,“默默無名”的生活工作狀態,“抱團取暖”的群體特征和“抗風險能力差”的職業特點。廣大的貨車司機常年奔波在外,貨運又是危險系數較高的行業,貨車司機的職業傷害保障狀況,不僅關系行業發展和經濟運行,而且連接民生福祉和社會穩定。
隨著貨運市場“內卷”越來越劇烈,單靠“狂飆”已無法取勝,貨車司機還要靠增加勞動時間來加以彌補。調查顯示,近三成貨車司機日均工作時長在12小時以上,76.21%的貨車司機日均工作時長在8小時以上。《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六十二條規定,駕駛機動車不得有下列行為:連續駕駛機動車超過4小時未停車休息或者停車休息時間少於20分鐘。但是對貨車司機來說連續駕駛10個小時以上也是很平常的事,這麼做和安全意識淡薄有關,但更多的是迫於生計和運輸時間限制。為應對監管處罰,大部分貨車司機表示自己配有兩張駕駛卡,一張時間滿了就刷下一張,企業對於這種情況也刻意縱容,部分貨車司機日均裡程可達1500公裡,其中還存在很長的夜間駕駛階段,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也隨之增大。
近期,湖北咸寧,一段貨車司機深夜開車扇自己耳光提神的視頻走紅網絡。當事人盧先生表示,“這對貨車司機來說,只是家常便飯,是很常見的一幕”。如果不疲勞駕駛,他們就無法運輸更多次,賺更多的錢。這就是貨運行業的潛規則。為了緩解疲勞,部分貨運車輛駕駛人甚至選擇了吸毒。
數據顯示,近5年平均每年大貨車交通肇事2.5萬起,導致死亡人數1.4萬人,受傷人數2.2萬人,分別佔全部交通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受傷人數的11.1%、22.3%、9.27%,其中重中型貨車肇事數量及導致傷亡人數佔比均在92%以上,致死致傷情況十分嚴重,疲勞駕駛已經成危害司機安全的主因。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數據顯示,貨車交通肇事率是電動車8倍,疲勞、超速駕駛情節遠高於其他交通肇事者。
貨運司機的健康問題值得引起關注,貨運司機駕駛工作中本身存在很大的安全風險,同時在長時間的開車過程中,容易引發職業病。調查顯示,86.5%的司機因為開車患有胃病、頸椎病、高血壓等職業病。貨運司機一般為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柱,一旦因病無法工作,家庭收入將收到極大的影響,甚至出現因病返貧的情況。整體來看,貨車司機社會保障力度不夠,也是抗風險能力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調查顯示,40.7%的司機參加了新農合﹔22.5%的司機投保了交通意外險﹔隻有少數司機群體投保了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工傷保險等﹔還有20%的司機沒有投保。
國家高度重視貨車司機權益保障工作,強調指出要維護好卡車司機等就業群體合法權。日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會議強調,要更加突出就業優先導向,確保重點群體就業穩定。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經濟快速發展,50%以上的司機通過平台接單,顯示平台經濟對貨運司機就業日益重要,在這樣的生態下,貨車司機群體是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一個重點的群體。目前,我國現行的社會保險體制是以傳統勞動關系為基礎設計和建立起來的,導致貨車司機的社會保險覆蓋率較低,尤其是工傷方面的社會風險不斷累積。政府部門如何聯動貨運平台,做好這一龐大體量群體的職業傷害保障工作,已經成為新時代需要細致解答的一道民生考題。
從現實情況來看,貨車司機等職業的特殊性,使得他們往往比其他職業更需要一份工傷保險。而又由於他們日常開車貨車長途奔襲,出事故的概率也比較大,可能觸發保險的情況相對較多,這也就決定了他們的工傷保險又不能照抄照搬其他行業,需要針對性的做一些探索。近日,人社部工傷保險司司長鄭玄波介紹,在北京、上海等7省市的美團、閃送、貨拉拉、快狗打車等7家平台企業試點的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一年多來取得階段性成效。所謂職業傷害保障,可以視為為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形態群體創設的新型工傷保險,其保障的范圍和情形、待遇的標准和水平,與工傷保險總體保持一致。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切實保障了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的權益,特別是讓重大傷亡事故兜底保障功能得以有效發揮。
不過,在肯定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職業傷害保障取得積極成效的同時,也應該看到相關制度的構建離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期待尚有不小的距離。一方面,相對於8400萬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大軍,目前納入試點范圍的隻有668萬人,有必要將包括貨車司機等更多靈活就業人員納入職業傷害保障試點范圍﹔另一方面,當前新職傷政策無論是在宏觀政策體系設計,還是微觀經辦理賠流程等方面,亟需在下一階段盡快修改完善。因此,建議有關部門基於社保制度的公平性與普惠性,基於維護市場公共競爭、降低企業合規成本,支持行業穩健發展、穩定就業的角度,持續優化職業傷害保障政策,能夠納入更多行業企業,覆蓋包括貨車司機在內的2億靈活業就群體。
貨車司機的生存現狀正面臨著諸多問題,司機群體是保証我們社會運作的重要支柱,中國司機的生活工作現狀,特別是職業傷害保障狀況急需改善。(作者:趙啟濤 中國交通企業管理協會智慧貨運分會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