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去哪兒:新技術、新裝備“繪就”春耕新圖景
農諺講“春雷響,萬物長”,3月中旬的齊魯大地上,孕育著新一季的豐收。
在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前韓村的高標准農田裡,小麥鎮壓機正在作業。人民網記者 王天樂攝
“現在,小麥進入返青期,跟老式麥苗鎮壓技術相比,小麥鎮壓機能夠縮小土壤縫隙,起到保墒、保肥、提溫的作用。”在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前韓村的高標准農田裡,農戶咸國強每年種兩季小麥、一季玉米,放眼望去,500畝小麥苗齊根壯。
“新技術確實好啊,給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咸國強告訴《記者去哪兒》欄目,近年來,接受的新技術培訓不少,用上的新設備也不少,能噴洒施藥的植保無人機提升了勞動效率、玉米精量播種機能讓每顆種子都精准落到種穴之中……
據惠民縣農業農村局農技推廣研究員馬德輝介紹,當前,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大幅提高,以小麥播種過程為例,以北斗技術支持的精密設施開始普及使用,不僅播種整齊,還能大幅提高出苗率。
一路向西南,在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堤上村的田地裡,“飛手”們正操控農業植保無人機按照既定航線在田地裡飛行穿梭,為小麥進行噴洒作業。
在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堤上村,“飛手”正操作無人機為小麥進行噴洒作業。人民網記者 王天樂攝
“現在是小麥的返青期,一架無人機在裝載50升藥劑的情況下,噴洒面積可達40畝,相比傳統農耕模式的人均10畝/天。在春管繁忙期,一天可以覆蓋作業面積1000畝。”無人機“飛手”李鵬告訴《記者去哪兒》欄目,40多架無人機可在短時間內完成大名縣80余萬畝小麥的噴洒任務,無人機既可以節省時間和成本,又大幅度提高了作業效率。
在邯鄲市館陶縣,農戶的手機如今成為了一個廣泛可用、智慧便捷且公平普惠的數字化服務終端。“我們利用遙感技術,可以實時監測農作物的生長狀況,包括分布、長勢等。基於遙感監測數據和農作物的生長模型,能夠幫助預測未來的作物產量,幫助決策者提前進行資源分配和市場策略的制定,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益。”據河北邯鄲市館陶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王登朝介紹,通過融合社會化服務,市場行情數據,作物虫情、苗情、災情、墒情測報以及掌上巡檢等應用集成館陶智慧農服小程序,讓百姓在享受服務時少跑腿,讓數據多跑路,極大地提高了服務的效率和便捷性。
近年來,農業農村領域涌現出一批新技術、新項目,科技興農取得新成效。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期間,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在“部長通道”上表示,我國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小麥的機械化率到了95%以上,一台收割機能頂100個勞動力的工作量,過去一個縣收麥子需要至少半個月,現在三五天就可以完成。
2012年,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突出強調農業科技創新,進一步明確了農業科技的定位、定性和定向。此后,歷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關於農業科技的內涵不斷豐富、舉措更加有力。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並對農業發展的重點科技需求——種業振興、生物育種、農機裝備、農技推廣體系等方面作出系統部署。
農業農村部調度顯示,今年,已經返青的小麥一二類苗比例88.2%,苗情比去年還好。眼下,春耕春管已經由南向北逐漸展開,新技術、新裝備正“繪就”春耕新圖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