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好品中國丨一捧“圪梁土”,一碗“沁州黃”

2024年04月06日09:24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被稱為“碳水天堂”的省份有不少

而在雜糧領域

山西享有獨特地位

素有“小雜糧王國”之稱

不僅種類繁多

谷子、高粱、燕麥、蕎麥等

產量也是位居全國前列

山西小米

則被譽為“王冠上的明珠”

“金珠子、金珠王,金珠換不來沁州黃”

谷子又稱“粟”

脫殼后便是小米

屬於禾本科狗尾草屬

起源於黃河流域

馴化栽培歷史上萬年

是我國古代主要的糧食作物

2022年

全國谷子播種面積83.98萬公頃

總產量261.8萬噸

其中山西21.91萬公頃

產量52.8萬噸

山西地處黃河中游

黃土高原東部

地貌類型復雜多樣

山地、丘陵佔80%以上

適宜發展雜糧產業

作為主要雜糧的谷子

在各地市都有廣泛種植

長治市沁縣出產的

沁州黃小米

以皇家貢米而久負盛名

系山西小米的代表

色澤自然、狀如珍珠

米油醇厚、清香扑鼻

綿軟可口、營養豐富

被稱為“金珠子”

當地還流傳著一句諺語

“金珠子、金珠王

金珠換不來沁州黃”

用沁州黃小米熬的小米粥

會在表面形成一層濃稠、厚重的米油

米粥漸涼的時候

可以用筷子在表面揭起皮來

也叫“圪晾皮”

再涼又可以揭第二層

之后還可以揭第三層

直至冷卻成涼粉一般的塊狀

口感軟、潤、香、滑

精耕細作,為品質小米護航

沁縣位於山西東南部

東依太行山、西屏太岳山

屬丘陵山區

梯田坡地較多

地勢高燥、光照充足

濁漳西源縱貫全域

縣域內深褐紅色的黏性土壤

適宜優質沁州黃谷子生長

沁縣人講究

“尊重自然、耕讀傳家

惜土為命、以求永續利用”

輪作倒茬、秋耕壯垡

臥羊施肥、谷耬播種

是屬於傳統農耕的智慧

小滿下種、寒露收割

種前要三選(選地選種選肥)

三墒整地下種

種谷把三關

谷地過“三鋤”

……

每一個環節

都力求“順天時,量地利”

進入產業化經營階段后

統一技術規程、種植品種

施用專用谷子配方肥

讓精耕細作

變得更加可感可知、可量化

有機、綠色沁州黃谷子種植地塊

要選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

嶺地或二階地

土質為紅壤土、紅沙土或壤土

實行“谷子→大豆/薯類/玉米→谷子”

兩年一輪作的模式

以確保沁州黃小米的品質

給山西人一袋小米,還你一桌“小米宴”

“沒陳醋不吃菜,雜糧飯店到處開”

被稱為是山西飲食一大怪

莜面栲栳栳、莜面墩墩

莜面谷壘、莜面饸饹

蕎面碗托、鹼水窩窩

沾片子、撥爛子、合愣子

……

山西人總能憑借

無限的想象和高超的技藝

刷新人們對面和飯的認知

光是小米一種

就能撐起整個宴席

小米發糕、小米丸子

小米百寶福袋、金米焗牛柳

什錦小米時蔬卷、沁州黃甜飯盅

小米面煎餅、小米粉蒸肉、小米蒸排骨

小米燜飯、小米和子飯

小米豆腐蝦仁丸、臘肉燜小米

……

沒有一捧小米打不開的局面

在小米加工方面

山西人同樣沒有創作瓶頸

小米鍋巴、小米餅干、速溶小米粉

算是常規產品

沁州黃小米配以

小麥麩皮、谷糠、大曲、食鹽

採用傳統釀造工藝

經過數年釀制后

生產的黃米醋味道柔和濃郁

酸味醇和、回味悠長

“人說山西好風光

地肥水美五谷香”

對於山西人來說

吃遍萬千美味

最眷戀的還是那碗金黃

全國特產“大摸底”

你還有哪些地域好物推薦?

人民網《好品中國》欄目

與你一起

發現更多“中國好品”!

來源︱人民網

總策劃︱張玉珂

監制︱李娜 馬立明 劉雲

策劃︱翟巧紅 行家瑋

記者︱馬瑩 盧鵬宇

字體︱萬祥生

設計︱王遠希

支持︱沁縣縣委宣傳部 沁縣農業農村局 沁縣融媒體中心 沁縣沁州黃鎮人民政府

(責編:楊曦、呂騫)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