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條“產業鏈”透視浙江共同富裕進程

6月21日,浙江省委在杭州舉辦扎實推動共同富裕論壇,在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下稱示范區建設)走過三年之際,總結相關成果,研討重大理論、實踐問題。
2021年6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對外發布,浙江成為共同富裕探路省份。三年來,以縮小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三大差距”為主攻方向,該省定目標、建體系、抓改革,全力打造省域范例。這篇宏大的命題作文進展如何?從三條“產業鏈”的故事,可以看出浙江的思路與成效。
“健康水業”讓山區縣增“后勁”
杭州淳安縣文昌鎮的千島湖威士忌項目建設現場,三棟酒廠廠房頗具氣勢,工廠的室外配套工程進入收尾階段,工廠內設備已安裝完畢。
“我們從雲南一路向北考察了20多座城市,最終因水質、環境等選定此處。”杭州千島湖威士忌酒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雙慶介紹,該項目一期釀酒廠6月底建成投產,待全部達產后年產能可達900噸、產值10億元。
淳安是浙江26個加快發展縣(山區26縣)之一,其超8成縣域國土面積位於生態紅線內,可規劃建設空間僅佔4.4%。讓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一山區縣如今已被許多酒業人士視作中國威士忌產業“新星”,甚至將其稱為“東方斯佩賽”。
2022年1月,淳安首個威士忌生產項目、千島湖威士忌釀酒廠項目簽約﹔2023年,上述項目二期谷物威士忌及上下游產業鏈項目、奧歌詩丹迪威士忌酒廠項目、花瑞投資的千島湖金酒和威士忌生產項目、隱象威士忌庄園項目落戶……目前,淳安已有5個威士忌產業項目。
從時間線看,當地威士忌產業集群的成形過程,與浙江推進示范區建設進程高度吻合,這並非巧合。
發展相對滯后的山區縣如何實現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啟動伊始,為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浙江就專門組建山區26縣高質量發展工作專班,制定《浙江省山區26縣跨越式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其中一項“新打法”便是為26縣量身定制發展方案和支持舉措,又稱“一縣一策”。
“加快推進生態保護前提下的點狀開發利用”,是浙江省委、省政府為淳安量身打造的“一縣一策”,其突出生態環境保護,並將政策細化分解形成32項具體舉措,實行清單式管理。
得到系列政策支持后,淳安依托原有產業基礎拓展發展健康水業,細分確定飲用水、果蔬汁飲料、威士忌及果酒等七個賽道,讓更多“新味道”陸續涌現。去年,該縣水飲料產業銷售收入超140億元,實現水飲項目簽約10個,總投資超50億元。
淳安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淳安將持續做好健康水業拓展文章,圍繞打造中國高端水業基地、威士忌中國最佳產地,持續盯引頭部企業,今年力爭引進億元級項目5個以上,健康水業銷售收入突破160億元,明年爭取達200億元。
包括淳安在內,借力“一縣一策”,浙江在探路共同富裕中不斷縮小地區差距。
浙江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過去三年,浙江實現了山區26縣“一縣一策”全覆蓋,如加快永嘉縣泵閥產業轉型提升、加快天台縣軌道交通及汽車零部件產業提升發展。2023年,浙江山區26縣生產總值均破百億元,26縣生產總值增速高於全省平均1個百分點。
用“咖味”提升鄉村“咖位”
不久前,浙江湖州安吉縣紅廟村的“深藍計劃X”咖啡館單日售出飲品8818杯,刷新中國單日單店咖啡銷量紀錄。三年前,如果有人告訴村民“這裡會成為網紅打卡地”,多半會被回應“想太多”。
一個遠離縣城的鄉村,一座遍布垃圾的廢棄礦坑,一條進出不到兩米的石子路……這是“深藍計劃X”主理人程鑠欽來踩點時的第一印象,但礦坑停用后蓄水而成的湛藍湖面,澆灌了他的咖啡夢,也喚醒了年輕人對生態和情懷的認可,不惜花費兩三個小時打卡。
“咖啡只是載體,我們銷售的是設計理念、情緒價值和一種鄉村理想生活。”在程鑠欽的理念裡,鄉村咖啡喝的是大自然饋贈的風景,是蘊含鄉村風情的“特調”。
在這家咖啡店,村民和村集體以資金、資源入股,佔比49%。2023年,程鑠欽團隊為村裡帶去近600萬元收益。
“村咖”當下已成為浙江鄉村的新風景線:杭州蕭山橫一村的鴨棚咖啡,保留了鴨舍原本構造,顧客在此欣賞稻田風光,聽鴨鳴品咖啡﹔衢州江山清漾村的恬咖啡店,將家風家訓文化融入咖啡和甜品﹔溫州大若岩村“花開麥餅”咖啡館,將咖啡與當地“土味”麥餅結合……
“村咖產業鏈”迅速壯大、人氣高漲背后,是浙江鄉村環境提升,不斷吸引年輕人進村返鄉的體現。
示范區建設進程中,該省著力深化“千萬工程”建設,打造強村富民標志性成果。在此前20年依托“千萬工程”造就萬千“美麗鄉村”的基礎上,浙江把“人才”作為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推進鄉村共同富裕的重點文章予以著墨。
2021年,該省啟動“十萬農創客培育工程”,在中國率先出台農創客培育政策,從資金、用地、技術等多方面扶持農創客發展。如在定制金融服務方面,浙江推出的“農商·農創貸”已授信農創客超1.4萬戶﹔在做好創業服務方面,前述“深藍計劃X”正是第七屆浙江省農村創業創新大賽初創組一等獎獲得者。
浙江省委農辦主任,浙江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王通林介紹,目前有超6.2萬名農創客在浙江鄉村大顯身手,其中“90后”“00后”超55%。該省還開展千名鄉村CEO培養計劃,充實鄉村人才矩陣。
年輕人的青睞,為浙江鄉村探索共同富裕帶來了新思路、新活力。
這反映在豐富時髦的新業態點綴起一個個村庄。如義烏李祖村已落地60多個新興業態,從業人員一半以上是大學生,村民平均年收入超6萬元,村集體收入達356萬元,村庄年接待游客超70萬人次。
這也反映在全省層面城鄉差距不斷縮小中。2023年,浙江村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行政村佔比達56%﹔其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311元,增幅較城鎮居民高出2.1%,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縮小0.04。
“一顆筍”趟出增收新路徑
共同富裕是共同發展、平等發展,增進“三低”人群的收入能力是前提和基礎。2023年,浙江省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萬元,這一“突破”背后,該省近年力推的共富工坊發揮了不小作用。
在溫州文成銅鈴山鎮,“一顆筍”的產業鏈讓農民尤其是低收入農戶有了增收新路徑。
今年春筍季,當地石門村村民黃耀春忙的“不亦樂乎”。挖筍最多的一天,他拿到了700多元收益。
其收入源於當地的石門共富工坊,這裡是浙江首個擁有出口備案且自營出口的共富工坊,可收購村民挖來的鮮竹筍,將竹筍處理后進行罐裝產出成品,借文成的僑鄉優勢銷往歐洲。
工坊負責人鄭式忠介紹,試生產階段工坊日均產出超過1.5萬斤,正式投產后日均產量可達6萬多斤。“工坊建立的初衷就是為周邊的老百姓共同致富,生產線上的工人大多來自周邊村庄。我們收購本地村民的單價會比收購其他地方的高。經過加工罐裝的筍售價能達到鮮筍的近2倍,這對村民來說也是一筆不錯的收益。”
搭建村企合作平台,帶動民眾持續穩定增收,類似故事還有很多。如以青瓷聞名的麗水龍泉,天豐陶瓷“共富工坊”定向吸納周邊村民、低收入農戶和殘疾人等群體就業,並通過技能培訓提升工作效能﹔金華浦江縣水墨前吳共富工坊以糖果、調味料包裝為主營業務,輻射帶動周邊3個村村民就業,實現“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
共同富裕的“共”字,要求“一個都不能少”。浙江省發展改革委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浙江已經建成超1萬家共富工坊,累計吸納就業近50萬人,人均月增收約2600元。
去年,浙江的共富工坊建設被國家發展改革委列入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典型經驗。除共富工坊之外,該省作為典型經驗向全國推廣的,還有幫扶殘疾人就業增收、醫共體等20項探索。這些無不與提升民眾收入能力、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民生大事息息相關,亦讓百姓感受著共同富裕的真實可及。
從淳安、安吉再到文成,三條“產業鏈”體現著浙江的共同富裕探索對縣、村、人等不同主體的改變與帶動,背后的驅動力則是持續縮小“三大差距”的不變目標和創新理念。
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副院長潘毅剛表示,浙江近三年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成效初顯,而面向未來,要始終把推動以新質生產力為引領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擺在共富首要位置,始終堅持走改革創新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的共富路徑,始終統籌好市場有效和政府有為力量形成社會有感的共同富裕合力。(王逸飛 鮑夢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