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銀行調整個人賬戶非櫃面交易限額

7月份以來,多家銀行密集發布公告稱,持續調整個人結算賬戶的非櫃面渠道的支付限額。除此之外,還有多家銀行停止手機銀行中ATM掃碼取款業務,交通銀行、農業銀行、中信銀行等還收緊無卡存取款業務。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對《証券日報》記者表示,銀行上述業務調整主要原因是電信詐騙多發並且形式多樣、隱蔽性強,損害了廣大居民的正當合法權益。銀行調整非櫃面渠道支付限額、停止部分線上渠道服務功能,有助於提升居民銀行賬戶資金安全水平,減少電信詐騙案件發生,更好保障居民財產安全。
銀行收緊個人賬戶業務
今年以來,中國銀行、華夏銀行、江蘇銀行等銀行都對非櫃面渠道支付交易限額進行了調整。7月5日,中國銀行大連市分行、哈密市商業銀行烏魯木齊分行發布公告,動態調整個人結算賬戶非櫃面渠道業務限額,涉及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網關支付、快捷支付、POS、ATM等渠道發起的賬戶付款業務。具體而言,銀行將根據賬戶使用情況,按照“銀行賬戶功能與賬戶風險等級相匹配”的原則,差異化動態調整賬戶非櫃面渠道業務限額。
7月4日,江蘇銀行常州分行、華夏銀行南寧分行等機構也發布相應通告,開展個人結算賬戶非櫃面支付限額調整工作。對於下調原因,上述銀行在公告中解釋稱,降低非櫃面渠道的交易限額是加強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活動的工作要求,也是防范資金遭受詐騙損失的必要手段等。
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對《証券日報》記者表示,銀行調整賬戶非櫃面渠道支付限額主要基於防范電信網絡詐騙或反洗錢需要,通過系統模型實時監控賬戶支付轉賬情況,對於出現異常的賬戶觸發限額調整機制。此外,一些長期不用的睡眠賬戶,也可能會被銀行調降限額,需要去櫃面進行再激活。
業內人士表示,銀行對非櫃面渠道支付交易限額進行調整主要還是風險防范,對部分經常進行網上交易的或者是存在可疑交易的賬戶進行適當的限額管理,有助於降低客戶的風險,同時也降低銀行自身風險。
加大線上渠道管理成趨勢
7月起,多家銀行停止手機銀行中ATM掃碼取款業務,另外,交通銀行、農業銀行、中信銀行等還暫停無卡存取款業務中預約取款或其他部分功能。
例如,興業銀行近日公告稱,將於7月10日起停止手機銀行中ATM掃碼取款業務。交通銀行表示,自5月24日起停止個人手機銀行無卡取款功能中的預約取款服務,之后客戶仍可通過該行智能機具辦理有卡取款、掃碼取款或前往該行營業網點辦理取款業務。
蘇商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杜娟在接受《証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ATM機掃碼取款等屬於無卡取款方式,本身是為了便利客戶取現。但ATM掃碼取款無法認証取款人身份,存在用丟失的手機掃碼取款的漏洞。
近年來,銀行對個人賬戶的管理力度不斷加強,從清理“睡眠賬戶”到清理“一人超量賬戶”再到“斷卡”行動等,銀行相繼下調個人賬戶線上相關業務交易限額以及收緊無卡存取款業務是對個人賬戶管控的再一次升級。
博通咨詢金融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表示,銀行承擔著賬戶安全和反洗錢的責任,在電信詐騙及個人賬戶違規交易多發的情況下,銀行加強個人賬戶管理成為一種趨勢。
在薛洪言看來,站在銀行的角度,應該提高監控模型的識別精准度,減少誤判率﹔對於觸發限額調整機制的賬戶,應該給予更多的解除限制的選擇,尤其是允許用戶線上操作,降低櫃面申請產生的時間成本和交通成本。另外,對於易被模型誤判的操作行為,銀行應視情況加大用戶溝通力度,做好解釋工作,規范用戶賬戶使用習慣,避免多次誤判對用戶帶來的困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