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發現丨新發現暴龍類恐龍:古生物學家詳解“暴龍之吻”

在恐龍世界裡,暴龍類的霸王龍因其威武霸氣,一直是影視劇裡的“大明星”。浙江自然博物院的古生物研究團隊通過化石研究,確定了一種暴龍類恐龍的新屬種。它還是我國東南部發現的第一種深吻型暴龍類恐龍。相關學術論文已於北京時間25日23時在國際期刊《科學報告》上在線發表。
圖為徐氏亞洲暴龍復原圖。(受訪者供圖)
上述研究由浙江自然博物院4名古生物研究人員鄭文杰、金幸生、謝俊芳和杜天明共同完成。團隊將這一新種恐龍命名為“徐氏亞洲暴龍”,以此向長期致力於恐龍研究,並長期支持浙江自然博物院學術和科普工作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徐星致敬。
圖為徐氏亞洲暴龍頭骨化石照片。(受訪者供圖)
浙江自然博物院地球科學部副主任、研究館員鄭文杰介紹,徐氏亞洲暴龍的生活年代是白堊紀末期。這一時期距今已有7200萬至6600萬年。它的化石標本保留了近乎完整的頭骨以及尾椎、后肢等頭后骨骼。它屬於暴龍科中最為進步的暴龍亞科,與特暴龍、霸王龍關系較近。
徐氏亞洲暴龍頭部復原圖。(受訪者供圖)
鄭文杰告訴記者,暴龍類恐龍是一個大家族,被劃為暴龍超科。暴龍類最早出現於距今約1.65億年的中侏羅紀,到距今約6600萬年的白堊紀末期滅絕。而暴龍超科裡的暴龍科恐龍,在恐龍時代的最后2000萬年裡,一直是亞洲和北美洲的頂級捕食者。暴龍亞科則又屬於暴龍科。
霸王龍(A)、亞洲暴龍(B)和虔州龍(C)等三種暴龍的頭部復原圖。前兩者是深吻型,虔州龍是長吻型。(受訪者供圖)
許多人印象中的暴龍都有一個碩大的腦袋。鄭文杰說,依據吻部的特征劃分,暴龍的頭也有兩種類型。大部分暴龍科恐龍的頭骨為深吻型,頭骨前后相對較短,上下頜間距離高一些,看起來有點“方”,像霸王龍和特暴龍的頭骨都屬於這種類型。徐氏亞洲暴龍的頭骨全長47.5厘米,也屬於深吻型。另有一部分暴龍科恐龍的頭骨是長吻型,吻部狹長。這樣的恐龍又被歸為分支龍類。
在亞洲中部戈壁地區,科學家發現過同時生活的深吻型暴龍和長吻型分支龍。前者體型更大,兩者可能處於不同的生態位。而在我國東南部地區,兩類暴龍體型對比則恰恰相反。和深吻型的徐氏亞洲暴龍生活在同一時代的,還有長吻型的虔州龍。鄭文杰說,虔州龍體型較大,估計體長可達9米左右。此次發現的徐氏亞洲暴龍雖然是未成年恐龍,但是已經過了最快速的成長期,為亞成年個體,體長僅約為虔州龍的一半。它們可能也處於不同生態位,採用不同的捕食策略以避免直接競爭。(記者馮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國資國企改革進一步深化 高質量發展步伐加快
- 人民網北京7月26日電(記者黃盛)嫦娥六號實現世界首次月背採樣返回、C919大飛機實現商業運營、深中通道建成開通等一系列中央企業參與的重大工程吸引全球矚目﹔此外,中央企業2023年的資產總額達到86.6萬億元,是2012年底的2.8倍﹔“十三五”期間,中央企業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4.5%,2023年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增速達到32%,營業收入首次超過10萬億元……黨的十八大以來,國資央企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科技創新力度空前加大,布局結構持續優化,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有效發揮,高質量發展步伐不斷加快。 “國務院國資委和中央企業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重大部署,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主題,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企業改革發展發生了全局性、轉折性重大變化。…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