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雙小行星系統”特征有新解

2024年07月31日09:06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雙小行星系統”特征有新解

科技日報北京7月30日電 (記者張夢然)《自然·通訊》30日發表了五篇論文報告了五組科學家對“孿大星”雙小行星系統的最新發現。這些成果基於“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任務的觀測數據,讓人們進一步了解這類天體的形成,以及其物理和地質特征,對未來人類的探測任務與行星防御策略均有重要影響。

2021年,人類第一次利用一顆重約550公斤的航天器高速撞擊雙小行星系統中較小的衛星,這就是DART任務,目的是驗証動能撞擊防御小行星的技術。

此類雙小行星系統(由一個主星和一個環繞衛星組成)一直備受關注,因為它們能提供更精確的物理表征,且能揭示小型天體系統的形成和演化過程。孿大星及超小衛星孿小星離地球較近,是近地空間的常見小行星類型。因提供了近距離觀測的獨特機會,其被視為難能可貴的研究對象。

此次,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學實驗室利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DART任務數據以及意大利航天局的“意大利小行星成像立方星”任務影像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孿大星的高海拔表面崎嶇不平,有大型石塊(10—160米長)和隕擊坑﹔低海拔表面則較平坦,大石塊和隕擊坑都較少。孿小星上有多個裂縫或斷層,還有一些隕擊坑。科學家推測孿小星可能是孿大星脫落的物質形成,進一步估計孿大星和孿小星的年齡分別在1250萬年左右和不到30萬年。

法國圖盧茲大學分析了小行星表面的石塊裂縫,確認了孿大星表面的承載力,比地球上干旱沙地或月壤的承載力要低很多。在另一篇論文中,意大利INAF-帕多瓦天文台分析了石塊大小、形狀以及在這兩個小行星表面的分布模式,發現孿小星其實是分階段而不是一起形成的。

另一組INAF-帕多瓦天文台團隊發現,熱疲勞能使孿小星表面的石塊快速破裂,這是熱疲勞在這類小行星上引起這種快速破裂的首個觀測結果。最后,圖盧茲大學將孿小星表面石塊形態特征與其他多個礫石堆小行星(包括絲川、龍宮、貝努)的表面石塊進行了對比,報告了這類小行星共同的形成和演化機制。

這些發現提供了該“雙星”系統的全面情況,這也將是人類是否可以依靠撞擊方式防御此類常見小行星的理論支撐。該結果也為隨后歐洲空間局的“赫拉”任務奠定了基礎,“赫拉”將提供更高分辨率的數據,對DART撞擊的后果提供更全面的分析。

(責編:羅知之、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