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調研行
行進中國裡的“智造”密碼
中國河南,新能源車企工廠,馬來西亞小伙試駕了一款新能源汽車。他說,在吉隆坡,常常能看到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噪音低、提速快,以后買車,這會是我的首選”。
美國加利福尼亞,2024年世界農業博覽會,多國經銷商被一款來自中國的農業無人車吸引。這款無人車能根據果樹高度調整噴洒角度,節藥節能。一位墨西哥農場主此前購買兩台,展會現場又下了訂單。
“中國智造”暢銷海外。2023年,中國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1.06萬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光伏組件產量連續16年位居全球首位﹔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前十企業中,中國企業佔據六席,市場份額超60%……
“中國智造”為什麼行?人民網“行進中國”大型融媒體系列調研行前往多地,解碼其中關鍵詞。
關鍵詞一:科技成果轉化
以“新三樣”為代表的“中國智造”暢銷海外離不開創新驅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引領作用,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在武漢和西安,調研採訪團走進多所高校和實驗室,見証了研發成果如何走出實驗室,躍上生產線,邁向大市場。
光谷實驗室,一塊十幾英寸的面板上,數千顆“小光珠”整齊列隊,根據顯示效果需求排列組合——這是華引芯(武漢)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NCSP白光Mini-LED背光源,可用於車載顯示屏。它亮度足、功耗低,能更好地應對高溫、高濕環境,已實現量產。
5年前,這項技術還“躺”在華中科技大學團隊的理論性研究論文中。市場出現需求,華中科技大學進行原始創新,光谷實驗室將成果進行初步轉化並驗証可行性,企業落地應用——產學研就此融合。
西北工業大學翱翔眾創空間,一支學生創新創業團隊熱烈討論著一項技術的革新。此前,他們設計的《自主可控飛行器優化設計工業軟件》獲得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高教主賽道金獎。在這裡,“金點子”有望得到進一步孵化。
工大翱翔眾創空間,師生正在交流。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作為該校國家大學科技園“創業苗圃+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全鏈條孵化載體的重要部分,工大翱翔眾創空間為學生創新創業團隊和初創企業提供孵化服務,目前已培育學生團隊105個,注冊學生企業13家,累計融資超1億元。
關鍵詞二:超大規模市場
“依托國內市場巨大需求,我們實現規模化生產,有效降低單位成本,提高了價格競爭力,同時不斷進行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在西安,調研採訪團看到一群認真“玩電”的人。
領充創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領充新能源)實驗室,工程師們專注為新能源汽車提供補能服務,研發的產品遠銷20余個國家和地區。2024年歐洲杯場外,就有其助力德國重點城市建設的新能源汽車充電站。
領充新能源大功率實驗室。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中國是世界上最有潛力的超大規模市場。領充新能源營銷副總裁曾慶穎說,其產品在海外的優秀表現,離不開國內市場的培育。
“既是重要消費端,也是關鍵生產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對外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原倩認為,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國際競爭優勢來自超大規模市場和完整產業體系的疊加,“形成了從材料研發到總裝集成的全產業鏈集群,涵育了良好的產業生態”。
在常州,調研採訪團通過一座城市,便領略到何為“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三級分類中,常州分別擁有37個、191個、605個。
作為“新能源之都”,常州匯集了3400多家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企業,基本形成產業閉環。其中,“燈塔工廠”江蘇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023年生產了全球7%的動力電池。
關鍵詞三:綠色發展
“匈牙利2020年通過《氣候法》,承諾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中國企業的參與對實現這一目標非常重要。”一位匈牙利前外交與對外經濟部官員說,“在綠色能源儲存等領域,中國企業提供了質優價廉的方案,也提供了大量新工作崗位”。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發布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統計2024》顯示,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創新高,但這一增長在全球分布並不均衡,許多國家仍無法從能源轉型中獲益。
“技術在全球流通越慢,普及率越低,綠色轉型進程就越慢。”中國能源研究會學術顧問周大地認為,能為綠色轉型提供具有技術和成本雙重優勢的方案,是中國企業、產品被多國選擇重要原因。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測算,為實現《巴黎協定》目標,2030年全球光伏累計裝機量需超過5400GW,是2023年全球累計裝機量的近4倍、2023年中國累計裝機量的約9倍。
“中國新能源產業擁有全產業鏈優勢,豐富了全球供給,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力量。”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發展合作學院院長王波表示,從全球減排目標看,新能源產品的需求將持續擴大。
“許多國家和地區對新能源車充電樁的需求不斷擴大。”領充新能源營銷副總裁曾慶穎說,國外不少企業通過合作,借中國技術在本土花開,“如意大利某企業,本身沒有充電樁的研發與生產業務,憑借領充的產品與其自有的渠道,獲得了當地市場廣泛認可”。
貨輪正在天津港“七彩碼頭”裝卸貨物。人民網 彭昱凱攝
盛夏,天津港“七彩碼頭”,滿載貨物的巨輪停靠岸邊進行裝卸,作業現場卻空無一人,隻見自動化單小車岸橋吊起集裝箱,人工智能運輸機器人來回穿梭﹔不遠處,悠悠轉動的風車助力碼頭實現著運營全過程零碳排放……在中國,與世界連接的窗口也是“智慧”的。(趙艷紅 黃鈺 陳葉欣 實習生楊益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