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監管趨嚴港股加速出清 年內已有32家公司退市

毛藝融
2024年08月27日08:16 | 來源:証券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監管趨嚴港股加速出清 年內已有32家公司退市

對於長期停牌帶來的資源浪費以及“養殼”對港股聲譽的損害,港交所的監管信號日趨嚴格。

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8月26日,年內有32家港股公司完成退市,其中10家私有化,1家自願撤回,1家贖回,20家被取消上市地位。

此外,多家公司處於長期停牌狀態,進入補救期。港交所數據顯示,截至7月31日,停牌時間3個月及以上的公司數量已達到77家,不少公司補救期進入倒計時。

“劣質股”加速出清

截至8月26日,年內港股市場退市32家,43家新股上市。相比新股上市數量,港股市場“劣質股”正加速出清。

今年以來,包括泰坦智華科技、無縫綠色、東正金融、百田石油、寶申控股等20家公司已被取消上市地位。從所屬恆生行業來看,涉及地產投資、工業零件及器材、採購及供應鏈管理等行業。

被港交所取消上市地位的公司中,其共性特征為市值小、業績差、年報“難產”、長期停牌等。

從常見的停牌原因來看,包括上市公司未按時刊發財務報告,或審計師無法出具審計報告﹔上市公司違規交易、沒有足夠的營運能力等。

港交所在2018年推出“快速除牌”機制,根據香港主板《上市規則》第6.01A條和香港創業板(以下簡稱“GEM”)《上市規則》9.14A條,主板上市公司若連續停牌超過18個月、GEM上市公司若連續停牌超過12個月,港交所將有權取消公司上市地位。

近年來,港交所勒令除牌的數量逐年激增。Wind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3年累計有179家港股公司被取消上市地位,佔區間退市數量的55%。

港交所數據顯示,截至7月31日,年內停牌3個月或以上的上市公司數量達到77家,處於長期停牌的“休眠狀態”。

從長期停牌的名單來看,包括中國恆大、上坤地產、當代置業、中原建業等地產公司,也有生物醫藥公司啟明醫療等。這些公司若仍未在最后期限內出具審計報告或者解決違規交易等問題,則將面臨退市。

低流動性成私有化退市主因

港股公司流動性壓力由來已久,“殼股”“僵尸股”橫行。以8月26日為例,當天收盤后,港交所零成交額個股達到698隻,佔全市場港股公司數量的27%,而成交額在1萬港元以下的股票達到997隻,佔比38%。

選擇主動私有化退市的公司,主要是考慮到企業股價被嚴重低估、大股東或公司內部進行重組以便日后再上市等。

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26日,目前包括建溢集團、維達國際、賽生藥業、中智全球、錦州銀行、魏橋紡織、中國擎天軟件、鬆齡護老集團、永盛新材料、海通國際在內的10家港股公司已完成私有化退市。

以賽生藥業為例,公司在公布私有化方案時表示,公司股票流動性不如預期,資本市場不能再為公司長期發展提供充足資金,而且低迷的股價將損害公司業務重心和雇員士氣。公司表示,在股價長期低迷之下,維持上市地位需要付出較高成本,但卻無法融資,而在私有化交易完成后,公司未來將可以持續聚焦業務發展,更好服務全球廣大患者。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私有化退市是賽生藥業第二次私有化退市。此前2017年在美國納斯達克市場,公司已經進行了第一次私有化退市。2021年3月份,賽生藥業重新在港交所IPO上市,公司發行價18.8港元,累計發行1.16億股,募資21.8億港元。今年7月5日,賽生藥業發布公告稱,公司已完成私有化交易流程,正式從港交所退市。

對上市公司來說,私有化退市為股東提供了以溢價出售退出的機會。同時,私有化退市后,公司有機會在其他市場重新上市,獲得更高的估值。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中糧包裝、紛美包裝、中國中藥、新秀麗、歐舒丹、華發物業服務、A8新媒體等多家港股公司正在推進私有化退市進程。

(責編:楊曦、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