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AR技術講述巴黎聖母院“浴火重生”的故事

張蓋倫
2024年09月13日09:04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沒有常見的展品文字說明牌,走入“浴火重生——巴黎聖母院增強現實沉浸式展覽”,你需要拿上一台特制的平板設備,如果想了解什麼,就找到對應的一個個圓形圖案,用平板掃描它,開啟“時空之門”。

該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巴黎聖母院修復機構、法國歐萊雅集團及法國Histovery公司共同呈現,於9月11日正式開幕,9月12日面向觀眾開放。

巴黎聖母院坐落於法國首都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中央西岱島上,是法國宗教、政治與民眾生活的交匯點,見証了無數重要的歷史時刻。這座始建於1163年的哥特式大教堂是法國首都最具歷史與象征意義的建筑之一。1991年,巴黎聖母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19年,巴黎聖母院遭遇火災。經過5年的艱辛工作,2024年底,巴黎聖母院將重新對外開放。

展覽精選了4件巴黎聖母院的石質文物,借助雕塑模型,運用增強現實(AR)技術,為觀眾呈現一場視覺盛宴。展覽從巴黎聖母院2019年的意外失火開始,回溯至1163年的遙遠歲月,以一個個重要歷史時刻為線索,帶領觀眾穿越時空,感受其數百年的變遷與故事,也深入了解大教堂修繕背后的精湛工藝。

Histovery公司運營和體驗總監蓋爾蓋伊·拉斯洛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對巴黎聖母院的數據採集工作歷時逾兩年,每一處歷史變遷的細節,都經過專家審定。“有的時候,我們需要做出二三十個版本的三維模型,選出最准確的那個。”蓋爾蓋伊·拉斯洛說。

世人都關注巴黎聖母院的重建情況。通過展覽,觀眾得以近距離了解火災后修復團隊的努力。

如果我們將目光投向前幾年的巴黎聖母院廣場,能看到廣場上的雕塑家工棚。雕塑家們在這個棚子裡,重新創作了因火災受損而無法修復的雕塑。這延續了中世紀的傳統,讓雕塑家能夠盡可能在靠近施工現場的地方工作。我們還能看到穿著防護服的工作人員。進入施工現場前,他們必須穿上防護服,戴上安全帽,以免接觸鉛塵。

廣場一側,還有一處遺跡存放點。2021年8月之前,從火災中搶救出的遺跡都放在這座帳篷底下,由研究人員分類后,再轉移到一處研究中心進行進一步科學分析。

幾年來,人們對巴黎聖母院這座偉大古跡開展了一系列的修復工作:尖頂修復,屋架和屋頂修復,砌體修復,內部和家具的清潔和修復,巨型管風琴修復……

當年,巴黎聖母院尖頂在烈火中轟然倒塌的一幕,令許多人痛心。這座壯麗恢弘、修長優雅的尖頂,修建於1857—1858年。

經過激烈討論,修復團隊決定以原始材料重建尖頂。

2023年春天,尖頂基座被裝上了耳堂交叉甬道的柱頂。它由110塊橡木組成,含有150個非常復雜的組件。

同樣遭到重創的,還有巴黎聖母院的木質結構屋頂。這片屋頂大約在1225年建成,一直被叫作“森林”,因為它用掉了1000棵到2000棵橡樹。如今,“森林”被以13世紀的方法重建。重建所需的樹木,來自法國本土的百年森林。

蓋爾蓋伊·拉斯洛說,一些遺產地和建筑內部,已經不復昔日榮光,但借助數字技術,人們仍能看到這裡曾經發生了什麼。“技術讓我們和文化遺產的互動方式更加靈活有趣。綜合運用3D圖像、文本、音樂等多種元素,我們可以在遺產地看到更多東西,得到更多感悟。”

新技術就這樣將古老的故事重新講述。

“文明交流互鑒的意義,在於從對方身上得到啟迪。這次展覽也讓我們思考,當古老文化遺產遭遇災難,要怎麼做下一步工作。”該展覽策展人,中國國家博物館國際聯絡部主任、研究館員朱曉雲感嘆,巴黎聖母院的重生故事告訴我們,正確面對災難,可以鋪就更光輝的道路。

(責編:王震、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