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向智發力 向新圖強
金秋時節,青藏高原迎來了一對特殊的“客人”。9月下旬,國產大型客機C919首次飛抵西藏拉薩貢嘎國際機場,與正在進行“環青藏高原”演示飛行的國產支線客機ARJ21相聚。中國制造的民航客機在“世界屋脊”之上騰飛。
復興號高鐵列車、國產大型郵輪、重型燃氣輪機……新中國成立75年來,中國制造不斷填補空白、創造紀錄,實現從“造不了”到“造得好”的跨越式發展。
如今,我國已成為全球產業門類最齊全、產業體系最完整的國家之一。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改善,全球經濟競爭力不斷增強,綜合國力顯著提升,從制造大國向著制造強國闊步邁進。
關鍵領域打破壟斷補齊短板
不久前,在廣東華電清遠華僑園項目現場,國內首台自主可控F級重型燃機(G50)實現2000小時滿負荷商業運行,順利通過產品鑒定。這標志著G50燃機正式具備了從“1”到“N”的推廣應用能力,填補了我國自主燃氣輪機產業空白,對后續自主燃機商業運行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以重型燃機為代表的關鍵技術產品是國之重器,對保障國家安全、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75年來,瞄准能源、交通、通信等關鍵領域,我國在關鍵技術產品制造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填補國內空白,打破國際壟斷。
0.1毫米,這是寬幅超薄無取向電工鋼的厚度。這種“手撕鋼”廣泛應用於高效電機、高端無人機、新能源汽車等高技術產品,此前僅有極少數國家可以生產制造。
去年6月,中國寶武新鋼集團在全球首次實現1250毫米寬幅0.1毫米超薄無取向電工鋼的全流程生產,標志著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發制造水平達到世界領先。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鋼鐵年產量隻有15.8萬噸,隻佔當年世界鋼產量的0.1%。如今,我國粗鋼年產量已突破10億噸,長期佔據世界鋼鐵產量的半壁江山。同時,殷瓦鋼、高端硅鋼、超高強度鋼……一系列高技術鋼鐵產品相繼取得突破,擺脫了關鍵產品受制於人的局面。
1956年,新中國第一輛汽車在中國第一汽車制造廠下線,結束了新中國不能造汽車的歷史。60余年后的今天,同樣在長春,走進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的焊接車間,一排排機械手正在焊接CR450動車組轉向架。試驗速度450公裡、商業運營速度400公裡的CR450動車組樣車即將下線,將再一次創造中國高鐵新紀錄。
一項項突破成果的背后,是從企業到國家對科技創新的長期投入。2023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超過3.3萬億元,是2012年的3.2倍,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64%,超過了歐盟國家平均水平。
根據不久前公布的“2024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榜單,上榜制造業企業2023年共計投入研發費用約1.23萬億元,較上年增長12.51%。
自2010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至今,我國已連續14年保持制造業總體規模全球第一。經過75年的發展,我國已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制造,正為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傳統產業向智借力華麗蛻變
走進位於上海的寶鋼股份冷軋車間,黑漆漆的廠房內,生產線正在有條不紊地運行,隻有設備指示燈發出微微光亮。“近三年來,我們大力推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應用,打造出更加聰明的‘黑燈工廠’。”該廠分管智慧制造的副廠長劉德成手指著一處明亮的小屋告訴記者,在這間被稱為“工廠大腦”的主控室內,三名操作人員守在幾十個顯示屏前,便可監控整個工廠的運行。甚至遠在千裡之外的寶鋼湛江生產基地的情況也同樣盡收眼底。“以前我們三分鐘就要對生產進行一次操作調整,但現在應用人工智能輔助操作后,平均隻需要半個小時介入一次,人員工作負荷大大降低。”劉德成說。
這是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跨越的萬千縮影之一。
“燈塔工廠”被譽為“世界最先進的工廠”,象征著全球智能制造的最高水平。截至2023年底,全球共有153座“燈塔工廠”,其中62座位於中國。中國也是擁有“燈塔工廠”最多的國家。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智能制造發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工業互聯網被稱為智能制造的“神經系統”,具有打通制造業上下游環節,貫通全產業鏈的重要作用。2022年,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國家頂級節點全面建成,我國工業互聯網功能體系逐步完善。
在有著70余年歷史的沈鼓集團,記者看到其透平公司轉子車間裡一台台數字化工位機整齊排列,圖紙、工藝流程、物料等信息在顯示屏上一目了然。如今,在沈鼓集團智能車間,人、機、料等數據全部實現線上管控。通過應用工業互聯網平台,從上游原材料生產,到下游安裝應用,全鏈條實現數字貫通。“現在我們為客戶提供的不僅是一台大功率空氣壓縮機,更是一整套數字化解決方案。”沈鼓集團信息數據中心主任郝玉明說。
不久前閉幕的2024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工業互聯網核心產業規模突破1.35萬億元,全面融入49個國民經濟大類,實現工業大類全覆蓋。工業互聯網標識注冊量突破5100億,服務企業近45萬家,“5G+工業互聯網”項目數超過1.4萬個。隨著數字技術與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中國制造正在完成向高端化、智能化的華麗蛻變。
新興產業練好“內功”揚帆“出海”
9月的廈門東渡港區現代碼頭浪花翻涌,裝載有117輛鋰電池純電動大巴車的新加坡籍散貨船“慧海”輪起航離港,駛往“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新加坡和吉布提。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2024年1至8月份,我國累計出口汽車409.4萬輛,同比增長27.5%。
近年來,以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為代表的“新三樣”外貿出口增長強勁。今年上半年,“新三樣”合計出口增長61.6%,拉動整體出口增長1.8個百分點。我國已成為全球汽車制造和太陽能裝機容量第一大國。
瞄准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我國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持續引領產業科技創新,在多個制造業領域體現出顯著競爭優勢。
“動力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中國堅持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道路,高度重視汽車產業綠色轉型發展,推動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產業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熊繼軍在此前召開的2024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表示,圍繞動力電池我國已建成涵蓋基礎材料、單體電芯、系統集成、制造裝備、回收利用等在內的完備產業體系,向全球供應超過70%的正負極、電解液、隔膜等關鍵原材料,培育出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領軍企業。中國制造正令世界刮目相看。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國際產業分工與全球經貿格局正迎來深度調整。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制造業仍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重要優勢,是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壓艙石”。
在推進新型工業化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前進道路上,科技創新正不斷為制造業注入澎湃動力,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我國制造業規模、效率、體系優勢將更加顯著,邁向制造強國的步伐更加鏗鏘有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