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AI解碼器讓思維“躍然紙上”

2025年02月12日08:47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AI解碼器讓思維“躍然紙上”

  科技日報北京2月11日電 (記者張夢然)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基於人工智能(AI)的“讀腦術”,能將人的思維轉化為連續文本,而無需用語言說出來。這一腦部解碼器僅需大約1個小時,就能適應個人獨特的腦活動模式,或為語言障礙患者提供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新工具,也為開發未來神經技術和下一代腦機接口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最新一期《當代生物學》雜志。

  傳統的腦機接口技術依賴於長時間的數據收集和復雜的算法訓練,以識別和解釋大腦信號。這種方法不僅耗時,而且對參與者的耐受性要求極高。而新工具被視作重大突破的關鍵在於,它適應每個人的腦活動模式速度非常快。相比之下,早期技術需要參與者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掃描儀中躺16小時來訓練腦解碼器。

  新技術創建了一種基於語言的腦機接口方法,而無需任何程度的語言理解。研究人員採用了觀看無聲短視頻的方式,並結合一種轉換器算法,將新個體的大腦活動映射到之前用於訓練大腦解碼器的數據集上。這使得新用戶隻需1小時培訓時間,即可使用解碼技術。

  此外,在模擬失語症患者的腦損傷條件下,改進后的解碼器能將他們腦中所想的故事轉化為連續文本。這顯示出該工具幫助失語症患者的潛力。當前,研究人員正與失語症專家合作,測試這種改進后的腦解碼器是否能幫助失語症患者改善其溝通能力。

  這項研究也意味著,通過語言和視覺途徑訪問語義具有非凡的價值,相關技術也能為神經科學研究開辟新的可能性。而在應用層面上,它將很快幫助到那些難以訴說或理解語言的人群。

  【總編輯圈點】

  科研人員發明了一種新的“讀腦術”,隻用1個小時,就能了解個體的腦活動模式,比傳統方法要快得多。時間的壓縮,提升了這一方法的使用友好度,也降低了用戶門檻。它還為語言障礙患者打開了全新的溝通窗口,無法說話的人可以用思維和人交流,提高了生存質量。這是一種“所見即所得”的思維解碼,它意味著大腦對語義信息處理應該存在通用模式。新的方法,為神經科學研究開辟了新的可能,也為破譯大腦語言密碼提供了新思路。

(責編:楊曦、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微信掃一掃
提供新聞線索微信掃一掃
提供新聞線索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