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科技創新 金融資本要“膽大心細”

在3月6日舉行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經濟主題記者會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鄭柵潔透露,近期將設立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聚焦硬科技、堅持長周期、提高容錯率,帶動地方資金、社會資本近1萬億元,通過市場化方式投向科技型企業,做優做強做大創新型企業。
企業發展離不開資金支持。初創型科技企業往往擁有前沿的創新技術和較高的創新活力,是我國科技創新中重要的有生力量。但在發展過程中,由於研發投入大、商業模式新等原因,其普遍面臨資金短缺、融資難等問題。
今年全國兩會上,圍繞如何讓處於“襁褓期”的科技創新企業以較低成本獲得發展所需資金,多位代表委員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強、精准度高的改革建議。
讓科技企業融資有渠道、可持續
“初創型、中小型科技企業普遍面臨融資難問題,一個原因是傳統的銀行貸款門檻高,審批流程復雜、周期長,難以滿足企業快速發展的資金需求。”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代表認為,相比之下,更適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是股權融資。“尤其是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和創投基金等,這種融資方式不僅能夠提供長期的資金支持,還能為企業帶來豐富的行業經驗和資源,幫助企業持續進行技術創新和實現業務快速成長。”田軒說。
股權融資中,信息不對稱和估值難是當下科技型中小企業普遍面臨的難題。金融機構往往看不懂、不了解科技型企業狀況。
“建立透明的信息平台和專業的評估機制是關鍵破解之道。”田軒建議,從金融機構方面出發,可以加強專業培訓,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定期組織行業交流會,提升對科技行業的認知﹔加強對科技型企業的行業研究,深入分析科技企業的商業模式和技術前景,了解其經營特點和融資需求,構建適應科技型企業輕資產特點的金融產品與服務﹔建立專門的風險評估團隊,對科技型企業進行更為精准的風險評估和信用評級,提供更符合其特點的融資支持。
科技型企業則應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要求,主動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及時、准確、完整地披露企業經營狀況和技術進展情況,加強與金融機構的溝通合作。同時,建立健全財務和風險管理體系,提升自身的信用評級和融資能力,增強金融機構的信任度。此外,也可以積極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對企業進行評估,提供翔實可靠的數據支持,並採取第三方擔保、質押等措施,降低融資風險,提高融資成功率。
讓金融機構投資放寬心、有耐心
初創型科技企業的技術成果和業務模式通常較為新穎,市場接受時間長、創業失敗率高,金融資本有時望而卻步。要讓金融機構投資初創型科技企業時“放寬心”,還需在金融機構風險分擔、補償以及盡職免責等方面採取一系列措施。
田軒建議,推動金融機構與保險公司合作,開發針對科技型企業的專屬保險產品等,分散投資風險﹔設立風險補償基金,激勵金融機構更多地投資於科技型企業,特別是在初創期和高風險階段。
此外,建立完善相關金融從業人員的盡職免責機制,包括明確盡職免責的情形和條件,如對於無確切証據証明違反有關法律法規和監管規定、基本履行了崗位職責的信貸人員,免除其全部或部分責任等,從而減輕金融機構的后顧之憂,提升其投資科技企業的積極性。
過去一年,上海國有資本投資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袁國華代表愈發感受到,科技創新是多因素交織的復雜系統性過程,創新鏈的貫通需要充分銜接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各個環節,尤其需要資本能夠承受一定波動和回撤,不追求短期回報,看重長期價值。“發展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是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的關鍵。”袁國華說。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健全創投基金差異化監管制度,強化政策性金融支持,加快發展創業投資、壯大耐心資本。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新設立的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將有力解決科創企業發展初期普遍面臨的資金短缺問題,更好發揮創業投資支持科技創新的重要作用,推動重大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該基金存續期達到20年,較一般的股權投資基金更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