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國補”了嗎?

本刊記者 崔曉萌
2025年全國兩會,補上消費短板,使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成為今年政府工作的重點。
商務部明確,以舊換新將“加力擴圍、惠民升級”,擴大“換新”補貼的品類范圍,《政府工作報告》更是以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的大手筆,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
其實,以舊換新從去年開始,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截至今年3月5日,汽車更新換代補貼申請量突破百萬大關,家電類產品更新超1200萬台,數碼產品補貼惠及3400萬消費者。
2024年9月24日,在湖南省汨羅市天虹電器城,消費者參與以舊換新活動后付款購買新電視。新華社發
北京的李女士購置三件智能家電節省了7185元,山西的王先生置換數碼產品獲得了近600元補貼……“先查國補再消費”,已經成為當下消費者網購的“必修課”。
這種變化的乘數效應也在顯現。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與能源、電子、人工智能等領域深度融合,催生萬億級市場空間﹔智能家居產業迭代升級,推動家電行業從“功能型”向“智慧型”跨越——政策杠杆不僅撬動了消費升級,更成為產業轉型的加速器,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然而,政策落地過程中仍存在亟待破解的痛點。區域補貼差異導致跨省代購現象頻發,商家墊資壓力制約政策執行效率,復雜申領流程影響消費體驗。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商家借補貼之名行價格欺詐之實,先漲后降、價保條款限制等問題引發消費者質疑。
在小紅書上,關於“國補怎麼用”“國補支付是直接立減嗎”等詞條的內容量多達24萬條。不少內容中有網友留言:“補貼規則太復雜”“怎麼領”“領取了怎麼消費”“領了,用不了”等。這一方面顯示出消費者對於參與國補的熱情,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當前的消費體驗和服務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在服貿會國家會議中心會場拍攝的悟空文創產品(2024年9月12日攝)。新華社發
在“以舊換新”之外,還有一點值得關注。過去十年間我國消費市場出現結構性變化:實物商品類消費的增長速度放緩,而非實物的服務類消費在不斷增長。文旅、會展、教育、醫療、養老、托幼等服務需求,都在倒逼供給端創新。作為吸納就業的主體,服務業是否繁榮則關系著千家萬戶。如何刺激服務類消費,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必答題。
面對這些發展中的問題,代表委員們積極建言獻策。有委員建議建立全國統一的補貼信息平台,實現政策標准、申領流程、資金監管的“三統一”﹔有代表提出將補貼機制向文旅、養老等服務領域延伸,構建全周期消費促進體系﹔有專家建議,直接發放不規定用途的消費券,將刺激政策從供給端轉向消費端。
這些建議各有特點,為政策優化提供了更多的方向。
3月7日,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電子城二〇五所社區衛生服務站中醫館的醫生對患者進行推拿按摩。
此前,有不少地方已經開始探索創新實踐。例如,四川試點“補貼直降”模式,實現消費者“即買即補”﹔某電商平台推出“分期免息+以舊換新”組合方案,將大額消費門檻降低﹔上海發放旅游消費券,一些酒店因此平均入住率超過了90%……
這些創新舉措証明,隻要堅持問題導向,政策工具完全可以實現精准滴灌。
政策的生命力在於執行,改革的成效在於細節。從規則設計到監管創新,從場景拓展到權益保障,需要構建“全鏈條、全要素、全周期”的政策體系。唯有讓政策紅利真正轉化為市場活力,才能書寫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