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植”此青綠

圖為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沙地“雙百萬畝”綜合治理工程努古斯台項目區。新華社記者 連振攝
“在全社會共同努力下,我國森林面積、森林蓄積量連續‘雙增長’,人工林面積穩居世界第一,成為全世界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近日,國家林草局辦公室主任郝育軍在新聞發布會上說。
日前,《2024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發布。該公報顯示,2024年,我國完成營造林444.6萬公頃,種草改良322.4萬公頃,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278.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超25%,森林蓄積量超200億立方米。
在這份“生態答卷”中,“科技”成為貫穿始終的關鍵詞。從“雲端植樹”到“機械治沙”,從天空地一體化監測到碳匯智慧核算,科技創新正在重塑國土綠化的生態“方程式”。
全民義務植樹成果顯著
近年來,北京市的“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成果顯著,成為我國全民綠化的縮影。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副局長沙海江說:北京市127個“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實現全年線上預約,市民不僅可以線下植樹,還能通過8大類47種方式植樹盡責。“比如,市民在自家庭院、屋頂、牆體等綠化3平方米,即可折算義務植樹3株﹔開展‘庭院一棵樹’建設和陽台綠化1平方米,也可以折算義務植樹3株,方便市民‘不出家門盡義務、方寸之間添新綠’。”沙海江說。
自全民義務植樹運動開展以來,北京已有超過1.1億人次通過各種形式參與其中,植樹2.2億株。從1980年到2024年底,北京市森林覆蓋率由12.83%提高到44.95%。“首都市民用自己的雙手,為河山添錦繡,為京華繪丹青。”沙海江說。
國家林草局生態保護修復司司長張利明說,2024年,全國累計發布各類“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活動6.1萬個,建成義務植樹基地2600余個,中央和國家機關9.3萬名干部職工完成義務植樹38.5萬株。
據了解,如今的義務植樹活動,更加注重全民性、創新性和可持續性。國家林草局生態保護修復司副司長劉麗莉說,接下來,他們將緊密服務國家戰略,大力開展“我為三北種棵樹”活動,通過線下義務植樹、線上捐款捐物、認種認養等方式,筑牢祖國綠色長城。
“三北”工程邁出堅實步伐
綠意蔓延處,黃沙止步。
作為我國治理荒漠化的主戰場、防御沙塵暴的主防線,內蒙古擔負著國家“三北”工程六期沙化土地治理60%的任務量。
不久前,在巴丹吉林和騰格裡兩大沙漠交會處的九棵樹防沙治沙項目區,一排排綠色的草方格映入眼帘,百余輛機械設備排列整齊,現場建設者們正忙碌作業。隨著一聲“開工”,內蒙古阿拉善盟2025年“三北”工程六期防沙治沙項目暨三大沙漠林草鎖邊帶“合龍”戰正式打響。
記者了解到,2025年,內蒙古計劃完成防沙治沙任務2000萬畝以上。
內蒙古自治區林草局副局長陳永泉說,當地通過創新工程融合機制,一體化推進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建設,探索推廣“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板間養殖”立體化發展模式,實現了增綠、增能、增收多贏。
“接下來,我們將深入推進防沙治沙工程機械化,使機械治沙覆蓋率達到50%以上。”陳永泉說。
《2024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顯示,去年我國全年治理沙化土地278.3萬公頃。
“‘三北’工程攻堅戰邁出堅實步伐。2024年,全年安排中央資金320億元,沙漠化治理面積超380萬公頃。中央企業積極參與工程建設,水利部門向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區補充林草生態用水2億多立方米。東部殲滅戰區綠進沙退勢頭明顯加快,中部攻堅戰區聯防聯治格局基本形成,西部阻擊戰區環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綠色防護帶初步形成。內蒙古、寧夏、新疆等地戰果豐碩。”張利明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