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觀察:低空經濟如何蓄勢“高飛”

2024年“低空經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一年來,政策端、產業端同頻共振,多地爭相布局。低空經濟這一新興產業,正在從概念走向現實場景,快速進入大眾視野。
從“飛起來”到“用起來”,低空經濟如何迎風而上?企業如何抓住新“風口”?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期間,北京對時育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謝海田接受了人民網記者專訪。
北京對時育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謝海田。人民網記者 王震攝
人民網:如何看待當前低空經濟的發展?
謝海田:低空經濟作為新興產業的代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發展,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從去年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到今年再次被提及,可以明顯感受到國家對低空經濟發展的重視。
今年的中關村論壇年會,低空經濟再次成為焦點,一系列創新成果、產業政策集中亮相,這對於我們這些無人機領域的企業無疑是重大利好。當然,也有專家指出了行業面臨的問題,比如面對“技術成熟度”與“公眾接受度”雙重挑戰,低空經濟需加強科普和政策透明度﹔對於低空飛行航線的規劃、通行規則等問題亟待明確,同時需要更精准、更合理的智能調度系統。
身處低空經濟裝備制造行業,我們也能明顯感受到低空經濟正在經歷從“政策驅動”向“場景驅動”的關鍵轉型期。這是經歷了產能爆發周期后的一個正常調整階段,也是產業鏈逐漸成熟的一個正常進程。這既是挑戰,更是機遇。這要求制造企業能夠充分重視利用自身優勢,積極適應這一變化。
人民網:企業如何抓住“風口”,迎風而上?
謝海田:低空經濟裝備制造,如無人機、eVTOL飛行器等,早期發展高度依賴政策放開,比如空域管理、適航認証、政策補貼等。而當前階段,行業逐步轉向由實際應用場景的需求和商業化落地能力驅動發展。這一轉變的核心邏輯是:從解決“能不能飛”的問題,到解決“飛了有什麼用”的問題,也就是市場需求、盈利模式的問題。政策將逐漸從“主導者”變為“服務者”。低空經濟裝備制造企業能否抓住“風口”、穿越行業周期,取決於能否找到高價值、可復制的場景。
我們的應對方式就是結合自身的培訓體系,在組織生產活動的同時,多維度布局低空經濟。為此,我們構建了“七維一體”的賽訓體系,為低空經濟的各個應用領域培養相關人才。
為什麼要布局人才培訓?首先這是市場的客觀需求。我們發現國內很多城市,有很多無人機愛好者希望學習飛行、享受飛行以及參與比賽,而市場上此類服務供應卻很短缺,這便是真實的需求。
同時,我們具有產教結合優勢。在實踐中,我們也逐步摸索出了一套多維度,由淺入深,行之有效的飛行訓練方法,主要包括無人機解構與組裝學習、模擬器飛行訓練、無人機飛行實操訓練、無人機航拍訓練、無人機足球對抗訓練等七大課程體系。
我們還計劃將“賽訓體系”升級為“展訓賽體系”,讓外界更加清晰地了解無人機的能力邊界和應用場景。地方政府也非常支持我們這樣的創新型低空經濟企業落地。比如山東泰安,這裡有良好的營商環境、產業和人才基礎,同時還擁有便利的交通和豐富的文旅資源,是我們落地“展訓賽體系”的一片沃土。
人民網:低空經濟,未來路在何方?
謝海田:低空經濟的未來,想象空間真的是無限大。可以預見,大型無人機發展的極致,在高性能航空固態電池和AI飛行系統的加持下,是可以布滿城市天空的載人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而傳統通用飛機,我們也已經有了無人化方案。所以,兩條技術路線實際上是殊途同歸。我們正在對固定翼通航飛機進行新能源化改造的嘗試,比如使用電池供電的方式應對起飛的高能耗問題,比如在機身上布置大推力涵道電機實現部分垂起功能等,我覺得都是很好的研發方向。
經過幾年的實踐,我們深刻認識到低空經濟領域企業真正的發展機遇,是來自於成本可控的、接地氣的、市場轉化率高的創新。這是一個需要慧眼和耐心的漸變的過程,在探索低空經濟發展之路上。
事實上,當前最亟待突破的是電池續航問題。目前,無論是重載無人機、還是載人eVTOL,續航普遍僅為半個小時左右。在業布局上,我們也期待著航空固態電池重量進一步降低,能量密度和安全性進一步提高。
同時,我們也在積極與國際先進技術方合作,特別是在多用途、長航時通用飛機制造領域,我們已簽署了相關國際技術引進協議。相信,未來固定翼通航飛機市場也是一片大有可為的藍海市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