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敬望遠鏡構建並共享高質量天文數據集
穿透星際塵埃,看見更清晰的“銀河”(探一線)

![]() |
圖為星際塵埃示意圖。 |
近日,基於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運行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的多類型恆星的精確參數和Gaia衛星數據,中外天文學家構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億顆恆星級消光數據庫,繪制並發布了首幅覆蓋全天的銀河系三維塵埃消光規律圖,為之后的天文觀測和科學研究提供了堅實基礎和全新視角。該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在《科學》期刊上。
構建出銀河系三維塵埃消光規律圖
星際塵埃對星光的吸收和散射會改變觀測天體的光度和顏色,也就是“消光效應”,准確的“消光改正”是開展各項研究的關鍵。
該成果中,研究人員利用LAMOST數據訓練出了光譜生成式模型,將該模型應用於Gaia超過1億顆擁有低分辨率光譜的恆星數據,從而構建出了首幅覆蓋全天的、深度可達1.6萬光年的銀河系三維塵埃消光規律圖。
正是LAMOST大視場多目標光譜獲取能力,才使研究者獲得了大量銀盤內的處於中、高消光區恆星的准確參數﹔正是LAMOST數據中恆星類型的多樣性和分布廣泛性,使得依托LAMOST數據訓練的模型可以被應用於1億余顆的恆星。該成果將迄今已測量的銀河系恆星視線數提高了兩個數量級,解鎖了銀河系塵埃消光認知的新維度。
發布數量連續10余年居世界第一
LAMOST是我國自主研制的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大視場望遠鏡,推開了大規模光譜巡天的大門。2012年投入正式運行以來,構建了目前國際上天區覆蓋最完備、巡天體積和採樣密度最大、統計一致性最好、樣本數量最多的天文數據集。
每年3月,新一批的LAMOST觀測數據都會向國內天文學家發布,一年半的保護期過后免費向全世界公開發布。目前,LAMOST已發布了12次光譜數據,發布數量連續10余年居世界第一。多達2500萬條的光譜成為天文學家開展研究的寶貴資源。近年來,LAMOST光譜數據庫已逐步完成了與國際天文界主要數據庫的互聯互通,實現了更大程度的開放共享,進一步發揮了LAMOST大樣本優勢。
“光譜數據超市”全球共享
LAMOST光譜數據的誕生經歷了復雜而精細的過程,包括觀測目標選取、夜間觀測、數據採集、數據處理與分析、數據質量控制和數據發布等環節。
首先,天文學家根據科研需要列出觀測星表,給出需要觀測的目標和優先級,經篩選和光纖分配后,工作人員制定每日的觀測計劃。
夜幕降臨,天氣晴朗,望遠鏡便開啟星空之旅,一次觀測能同時對准4000個天體,捕捉星光,這些星光通過光纖傳輸到望遠鏡的16個光譜儀中,光譜儀把收集到的光按不同顏色分開,形成一條條光譜。這些光譜信息被探測器記錄下來,就成了原始觀測數據。
原始的數據隨后被傳到北京數據中心,工作人員再將這些數據深入處理,主要包括去除噪聲等“雜質”,校正一些儀器本身帶來的誤差,從而獲得純淨的光譜。隨后將處理后的數據進行分類,測量參數並檢查數據質量,確保數據產品准確可靠。
最后數據被整理到一個專門數據庫裡,通過數據發布網站發布出去。這個網站就像天文學家的“光譜數據超市”,研究人員隨時按需下載,開展各項研究。
目前,來自全球236所科研機構的1700余名用戶正在利用LAMOST數據開展研究。光譜數據助力天文學家開展了迄今最為系統化的銀河系研究,並在恆星物理、特殊天體搜尋、系外行星等方面均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發表高質量論文1900余篇。科學產出已步入國際大型(6—10米)天文望遠鏡的先進行列,代表性成果包括揭示銀河系早期形成和演化歷史,發現超大質量黑洞和罕見的小黑洞,發現第一代恆星的化學遺跡等,推動諸多前沿領域的研究取得國際領先優勢。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高級工程師)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12日 0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