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機接口從科幻走進現實還要邁過哪些檻

漸凍症患者在腦海中默念“我想和家人散步”,大屏幕上會實時解碼、浮現出清晰的漢字﹔癱瘓患者通過意念操控機械臂完成比心動作﹔癲癇患者可通過意念玩游戲……腦機接口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破科幻邊界。
臨床試驗階段取得的進展,激發了資本市場對腦機接口的熱情。同花順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4月23日,A股腦機接口概念指數累計漲幅超45%。近日,多家上市公司在投資者互動平台、業績說明會上透露了各自有關腦機接口的發展規劃、布局及進展等。
值得思考的是,如今相關研發成果,是否意味著腦機接口已迎來產業化曙光?在筆者看來,腦機接口真正從臨床試驗走向商業化,仍要經歷漫長過程,至少還需跨過四道門檻。
其一是技術門檻。腦機接口的終極目標是實現人腦與機器的無縫融合,通過植入微型傳感器精准讀取神經信號,集成微型芯片完成信號處理與無線傳輸,最終達成思維與設備的雙向實時交互。然而,排異反應、信號精度、長期安全有效性等難題,導致腦機接口技術商業化落地仍存在挑戰。
其二是人才門檻。腦機接口處於集成電路、生物制藥與人工智能的交叉點,涉及微電子、神經科學、材料學、機器人、臨床醫學等多個學科,需要“神經科學家+材料工程師+算法專家”的復合人才及團隊。目前,國內高校鮮有對口專業,現有從業者多從單一學科轉型,導致“跨界語言”不通。筆者建議,未來要構筑高質量腦機接口專業教育體系,加強創新人才選拔培養,為腦機接口產業輸送復合型人才。
其三是產業整合門檻。目前,我國腦機接口產業中大多數企業仍處於發展初期,規模較小且主要圍繞產業關鍵環節進行技術攻關,布局分散、缺乏系統性。由此,加強資源的調配整合、協同合作,形成自主可控的腦機接口產業鏈,勢在必行。
其四是資本支持門檻。腦機接口的發展離不開大體量資金的支持。神經信號的解碼精度提升,背后可能是數萬個小時的算法訓練﹔電極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優化,可能需要數百次動物實驗,而后續開展臨床試驗更需要大體量資金支持。
今年2月份,植入式腦機接口領域的企業階梯醫療宣布完成3.5億元大額B輪融資,創下國內該領域單筆融資最高紀錄。不過,筆者也了解到,部分腦機接口企業仍面臨著融資挑戰,這緣於資本普遍擔憂腦機接口的商業化前景。而換一個角度來看,培育壯大耐心資本,將十分有利於包括腦機接口在內的科技創新實現進一步突破。
筆者認為,腦機接口大規模產業化的時刻終將到來,不過,這一征程中,各界需要群策群力,完善標准體系、打破學科藩籬,聚力攻克科技難題。唯有如此,美好的未來——癱瘓者行走、失語者“說話”、盲人“復明”,才能變為現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