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園逐“綠”而行 固碳增匯又增產
——福建安溪以科技創新驅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眼下,正是春茶採摘時節,在福建省安溪縣的年年香茶庄園,由該縣建設的全省首個“鐵觀音碳中和生態示范茶園”,迎來了全縣科技助力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現場學習交流活動的茶企代表們。“單位產品碳排放量比平均值低16.3%,茶葉質量較試驗前提高一個等級,每畝可新增產值3000元左右……”聽著工作人員的講解,他們在有“降”有“升”數字中,感受農業新質生產力帶來的魔力。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支持發展智慧農業,拓展人工智能、數據、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4月18日,安溪縣科技局局長林麗艷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我們借助遙感衛星、雲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等,組織中國農業科學院、福建農林大學等專家們,與年年香茶庄園攜手打造空地一體、全生命周期碳足跡監測的‘零碳茶園示范區’,旨在擦亮安溪茶生態低碳的‘金字招牌’。”
打造5G生態茶園
在5個月觀測期內,茶園碳排放量12.70±2.62噸二氧化碳當量﹔借助高清攝像頭,專家為茶葉遠程診斷……在年年香茶庄園200多畝茶園中,枝頭上、土壤裡分布著大大小小20多個智能傳感器、攝像頭以及碳捕集裝置等。它們連同天空上的安溪鐵觀音1號、2號遙感衛星,猶如敏銳的“觸角”“耳目”,精准採集茶園的溫度、濕度、土壤養分變化及碳排放等數據,並通過5G網絡傳遞給智慧“大腦”,讓在手機雲端“種茶”成為現實。
這是一場源於4年前的“碳中和實踐”。彼時,安溪依托茶產業碳中和研究科特派工作站,組織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教授、福建省科技特派員范水生與高水練帶領的團隊,探索遙感衛星、雲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等深度融合,構建“生態修復+環境監測+聯動控制+質量溯源”的低碳生態系統。“通過研發茶園植物配置、測土配方施肥等碳中和技術,我們團隊打造起鐵觀音碳足跡監控體系,形成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綠色低碳生產模式。”高水練說。
“依托物聯網平台,我們推出了智能虫害防治系統,通過聲波等干擾、阻斷害虫交配。”福建司雷植保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萬佳介紹說,不僅如此,企業還對環境、虫情等展開數據分析,進行主動防御,把虫情扼殺在萌芽階段,做到化學農藥的“零使用”。
“如今,我們的茶葉不僅更香、回甘更好,並且耐泡,真正做到了‘七泡有余香’,這就是科技制茶的力量。”年年香茶庄園負責人李天德說。目前,該茶園生態種植管理技術已覆蓋10萬余畝茶園,茶農平均增收15%。
發力數智生態茶鏈
中國是茶葉的發源地,茶產業在鄉村振興中舉足輕重。然而,茶產業鏈的復雜,使得碳排放強度大、減排難度大,國際貿易壁壘相對較高。
“作為全國的重點產茶大縣,安溪擁有全國最大的烏龍茶交易市場和完整的茶葉全產業鏈。當下,安溪積極布局‘衛星+’,在實時對全縣茶園進行遙感、監測的基礎上,率先從源頭開展減碳技術的創新研究和推廣應用。”安溪縣副縣長謝建新告訴記者,該縣攜手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福建農林大學等高校院所,共建環發所茶產業碳中和研究院等科創平台,匯聚全國一流人才團隊,打造新型數智生態茶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支撐引領茶產業綠色低碳轉型。
在年年香、吳光研等典型茶園和茶企,開展低碳種植技術改造試驗﹔啟動編制一批減排固碳技術標准,制定一批茶產業碳中和產品認証標准﹔量化茶園碳匯量,積極參與國內外碳匯交易市場交易……中國農科院環發所研究員、環發所茶產業碳中和研究院執行院長許吟隆介紹,該院聚焦茶產業“種植—加工—包裝—倉儲—運輸—消費—廢棄物處理”的全價值鏈條,核算典型茶園茶企全生命周期的觀音茶產業基線碳排放足跡,並實施聯合國糧農組織低碳茶等項目,推進院校地企聯合加強技術攻關,打造“固碳、增匯、增產”安溪鐵觀音碳中和茶生產模式。
“我們以碳中和目標為引領,力爭3年內核心產區碳減排30%以上。”安溪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縣茶管委常務副主任肖印章表示,“安溪將聚焦碳中和、綠色施肥、氣象數據等前沿領域,構建茶園碳排放實時監測平台,推動智慧茶園管理、智能病虫害防治系統等全域覆蓋,打造基於國際標准規范的‘零碳茶園示范區’,進一步提升鐵觀音茶品牌優勢,助推安溪鐵觀音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