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中國經驗,美國學不會

胡定坤
2025年04月27日08:59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中國經驗,美國學不會

  日前,美國著名智庫蘭德公司發表評論,總結了中國制造業的發展經驗,並認為在美國試圖復興國內制造業之際,中國經驗“或許能為美國帶來益處”。無論美國智庫多麼習慣於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在實現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工業化、建成全球最大制造業國家的成績單面前,他們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取得了空前成功。

  可是,相比中國的成功經驗,美國政府復興制造業的舉措可以說是完完全全地背道而馳。

  中國不依賴關稅,而美國竟將關稅作為強迫制造業回流、保護本土制造業發展的主要手段。事實上,對本就虛弱的美國制造業來說,關稅不僅不是解藥,反而可能成為毒藥。美國進步政策研究所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政府認為關稅在某種程度上會擴大制造業的觀點顯得“如此狹隘和幼稚”,關稅會提高美國制造業成本,其規模可能因此縮小。2018年美國對華征收“301”關稅后,制造業佔美國GDP的比例沒有上升,而是由10.9%下降到9.9%。

  相比中國政府善於制定長期且可預測的產業規劃,美國政府的產業政策則在“左”和“右”間急劇搖擺。前政府力捧新能源產業,現政府就支持傳統化石能源﹔前政府要監管人工智能技術研究,現政府就廢除政令任其自由發展﹔前政府推出《芯片法案》,為芯片企業提供數百億美元的資助,現總統就批評法案“非常糟糕”,稱其為“一場災難”。政府的“翻臉”使產業界無所適從,美國半導體企業Wolfspeed本計劃在未來幾年招聘1800人,但由於政府資助變得不確定,該公司在3月初反而裁員180人。

  在中國通過機器人、智能自動化提升制造業生產力的同時,美國政府卻在親手損害自己的自動化制造能力。在全球機器人供應鏈中,中國的角色舉足輕重,諸多關鍵零部件依賴中國生產。以人形機器人為例,據摩根士丹利分析,全球約56%的相關供應鏈公司位於中國。美國“商業內幕”網站報道稱,美國對華加征關稅將推高許多美國機器人制造商的運營成本。

  在科研創新投入上,與中國政府不斷發力不同,美國政府正在削減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等機構的科研預算。

  對比中美發展制造業的不同路徑可以看出:中國是擁抱全球市場、加強自身內功,出發點是互利共贏﹔美國則是要建立關稅壁壘,強迫制造業回流,目的是損人利己。類似現象也出現在科技領域,中國科技發展強調自立自強,美國維持科技優勢的手段重在制裁打壓他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互利共贏才能獲得成功,損人利己終是害己。美國不破除損人利己的霸權主義魔障,即使有再多的中國成功經驗擺在面前,美國也學不會。

(責編:楊曦、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