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下一代智能體如何跨界進化(嘮“科”)

吳祖煊
2025年05月10日05:4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想象未來某天,你的保姆機器人接到下樓買咖啡的指令,自主完成開門、乘坐電梯、尋找便利店、取咖啡、付錢等一連串動作,最后將咖啡遞到你手裡。

  這不是科幻電影,而是具有自主進化能力的AI智能體帶來的可能——不再局限於在固定場景裡完成特定動作,而是能像人類一樣在陌生環境裡“自主學習”,並根據場景變化做出相應的動作。

  作為人工智能最主要的載體,智能體由硬件、軟件等多種要素組成,能夠感知周圍環境,並根據自身所處環境做出判斷和決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一輛輔助駕駛的汽車是智能體,可以根據路況自主地踩油門或者剎車﹔家裡的掃地機器人也是智能體,能識別地板上是紙屑果皮還是灰塵,並選擇合適的清潔方式。

  實際上,智能體並非向來智能,它們的進化史就像一個人的成長史。早期,智能體隻會“死記硬背”。例如,1997年擊敗國際象棋冠軍的超級電腦“深藍”,其實是存儲了幾十萬局棋譜的“復讀機”,遇到規則外的招式就會卡殼。2014年,谷歌研發的AlphaGo開啟了“思維訓練”的模式,智能體開始通過自我學習提升自身能力,並逐漸進階為某個專項領域的高手。2022年,以ChatGPT為代表的大語言模型橫空出世,標志著智能體發展出較高的智能水平。例如,借助AI大模型破譯甲骨文時,它會自主調取青銅器紋樣數據庫來“腦補”生僻字的字義,甚至根據上下文的意思“創造”新字符。

  與智能體進化相對應的,是智能體訓練方法的變化。

  AI大模型依賴於人工收集的數據進行訓練。“投喂”給它們什麼訓練數據,就學習什麼知識。例如,給它們提供100萬張貓和狗的圖像,並且標注清楚哪些是貓、哪些是狗,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它們就能很好地分辨貓和狗,但對於沒見過的動物依然無法識別。

  而下一代智能體將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觀察這個世界、和周圍的環境互動,來學習各種技能。不需要收集和標注好100萬張圖像,隻用幾張圖像教會它們最基本的知識,它們就可以自己學習更豐富的知識。例如,如果想教智能體騎自行車,隻需要示范一次,它就會自己嘗試不同的騎行動作,並不斷試錯,最終學會騎行的技巧。這意味著下一代智能體將在自主性和適應性方面更上一個台階,能夠主動獲取信息,進行信息加工,然后分解任務、完成任務。

  基於這種方式,若干年后的智能體或將徹底融入我們的生活:廚房裡,智能灶台不僅能烹飪美味佳肴,還能記住你的口味偏好﹔醫院裡,AI醫生為病人診斷出病症,帶著“定制方案”找主刀醫生討論……

  不過眼下,智能體的發展還遠未達到人們所期望的“耳聰目明、心靈手巧”,它們只能在固定場景中完成特定任務,並不具備跨場景完成任務的能力:一個智能體可以為汽車擰螺絲,但換成輪船可能就做不到了﹔可以在平地上翩翩起舞,但換成山路也許就“四肢不協調”了。因此,“跨任務、跨場景、跨本體”是下一代智能體的發展目標。

  隨著人工智能從數字世界走向物理世界,智能體的可信性變得愈發重要。在智能體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始終需要守護“技術進步須服務於人性溫暖”的文明底線,從源頭上界定其行為邊界與倫理規范。

  (作者為復旦大學智能機器人與先進制造創新學院副院長,本報記者黃曉慧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0日 06 版)

(責編:胡永秋、楊光宇)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