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華永道:從全球商業視角看中國新質生產力的優勢與投資機遇

在今年3月的中國高層發展論壇上,普華永道(PwC)提交了《從全球商業視角看中國新質生產力的優勢與投資機遇》主題報告。報告指出,面對技術革命迭代加速、全球綠色治理深化等挑戰,中國通過生產要素升級、全產業鏈智能化轉型、敏捷決策體系構建以及超大規模場景創新,形成了獨特的“新質生產力”競爭新優勢,正為全球投資者釋放結構性增長機遇。
全球變局下中國新質生產力的崛起
當前,全球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普華永道第28期全球CEO調研數據顯示,42%的受訪企業高管認為,若繼續沿用當前商業模式,企業將難以在未來十年生存。在此背景下,中國憑借新質生產力的系統性突破,展現出區別於傳統工業化國家的商業進化路徑。
一是從人口紅利升級到人才紅利,商業數據積累產生跨越式紅利。經過多年實踐積累,中國軟件開發者數量已佔到全球三分之一,中國STEM專業畢業生規模已突破500萬人,持續為人才紅利輸送資源。中國企業廣泛採用的“技術中台”戰略體系,積累了一套將商業數據迅速產業化的升級模式,通過“即插即用”將新技術快速應用到各行各業。
二是中國強大的數字化基礎設施支撐了中國全產業鏈智能化轉型的新速度。中國多年來持續投資於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其規模效應已開始重構產業創新發展基礎,大中小企業均得以共享數字化優勢,提升了生產效率和供給彈性。CEO調研報告還顯示,受訪中國公司從生成式人工智能中獲得的紅利明顯高於受訪全球水平。中國的產業優勢已從“低成本+低端勞動力”轉向“全產業鏈高彈性數智化解決方案提供者”優勢。
三是中國消費市場正從規模優勢升級為全球市場決策引領優勢。國潮文化、綠色理念等新消費趨勢和熱點不斷在中國市場涌現,加上“消費端—供應鏈—生產端”實時交互決策網絡的技術支撐,中國已成為全球知名品牌研究用戶行為偏好的首選區域。普華永道《2023年消費者之聲調研》報告顯示,76%的中國受訪者表示願意為環保產品支付溢價(高於美國的61%和歐洲的65%)。
四是中國豐富的應用場景受到全球創新者的青睞。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為技術創新提供了全景測試的試驗場,“開發-驗証-推廣”的創新路徑顯著縮短了技術從實驗室到市場的周期,這些均推動中國從技術“應用場”轉變為全球科技創新的“策源地”。普華永道《在華跨國企業高管洞察:中國創新融入全球戰略》調研報告顯示,多數參與調研的跨國企業(57%)認為,中國創新生態系統對提升其全球競爭力發揮了顯著作用,其中12%的受訪者認為效果十分顯著。
中國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增量機遇
2024年中國GDP增長率達到5%,一年的經濟增量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的經濟體量。普華永道認為,中國在消費升級、產業融合創新和綠色轉型方面蘊含著巨大的投資機遇。
一是消費市場具有三大潛力增量空間。青年品質消費、下沉市場激活與微銀族(50-65歲高淨值群體)需求升級構成核心驅動力。青年群體對數字化、智能化產品的需求持續攀升。2024年農村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15.8%。微銀族對精品文旅、科技保健品的需求推動相關賽道規模快速增長。
二是產業融合重構全球價值鏈。中國鼓勵技術交叉滲透、要素跨產業流動和場景價值重構,創造了諸多跨產業領域技術遷移與應用新機遇。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融合催生AI藥物發現平台、合成生物學自動化生產線﹔航天技術賦能低空經濟和衛星互聯網服務,市場規模或突破千億級。
三是綠色轉型催生技術商業化藍海。中國綠色投資已突破單一產業范疇,形成“技術迭代+政策賦能+市場擴容”三位一體的萬億級市場藍海。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年交易量已突破2億噸,碳金融工具價值攀升。投資者可通過布局“清潔能源替代—低碳技術應用—碳資產增值”的全鏈條生態,實現社會價值與商業回報的雙重收益。
跨國企業把握中國商業機遇的建議
未來,中國不僅是全球創新樞紐,更是標准輸出與產業鏈重構的核心場域,融入中國價值共生網絡將成為跨國企業提升全球競爭力的重要選擇。普華永道建議跨國企業應優化“單一增長市場”的中國市場定位,建立“創新共生+價值共享”的中國市場新戰略。
積極融入中國價值共生網絡。一是技術共生戰略,構建本土化創新生態。通過設立本土研發中心、聯合實驗室以及融入政府技術試點等舉措融入中國開源創新生態,建立“中國研發+全球適配”的創新框架。二是價值重構戰略,以中國實踐反哺全球。融入中國區域協作網絡,重構“中國洞察-全球輸出”的價值鏈,建立實時決策中樞,應用中國5G專網技術建設跨國數字孿生工廠,依托中歐班列構建“樞紐倉+海外倉”體系,建立“RCEP合規導航系統”,實現全球供應鏈的重新配置。三是構建韌性管理框架。建立年度“雙向賦能評估體系”,量化中國商業生態協同帶來的增益,及時開展貿易壁壘和黑天鵝事件應對預案等韌性壓力測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