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來,看看機器人的“類人生活”(瞰前沿)

2025年05月24日05:3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第二十七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上,機器人在“點贊”。
  宋家儒攝(影像中國)
  圖②:2025年貴州“村超”40強交叉賽的比賽間隙,機器人進行趣味足球賽。
  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攝
  圖③: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醉東風鄉村藝棧,游客與人形機器人互動。
  張春雷攝(影像中國)

  人形機器人,正加速“跑”進我們的生活。在街上跑步、巡邏,跟孩子互動、交流,還能在生產、醫療、消費等領域工作。很多人都好奇,機器人設計成人形,是為了更好融入人類社會嗎?人形機器人熱衷參加體育賽事,又是為了什麼?人形機器人也有“大腦”,可以思考和產生情感嗎?本期“瞰前沿”,我們邀請到幾位專家來答疑,幫我們進一步了解機器人伙伴。

  ——編  者

 

  機器人為什麼要“更像人”?

  張立華

  從搬東西、做家務,到跳舞、跑步甚至“練功夫”,越來越多機器人朝“更像人”的方向發展。有人好奇,為什麼要把機器人做成人的模樣?是為了“炫技”,還是為了貼近科幻電影中的未來世界?

  事實上,機器人以人的形態“進化”,是因為這種形態與現實世界更加適配,在技術上更具可操作性,也方便人類與機器人和諧相處。

  首先,人形機器人可以以人為師。人類擁有獨特的身體構造、敏捷的運動能力以及高度靈活的手部結構,是生物進化與自然的完美融合。因此,仿生人形結構可以讓機器人通過直接模仿的方式變得更智能。

  人形機器人向人類學習的“第一課”,是通過大量人類動作示范視頻學會大致的行為模式、快速掌握基礎動作,比如拿起水杯、開門、行走等。然后再通過強化學習,進一步打磨動作細節。這樣的學習訓練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其次,人形機器人與社會生活的適配度更高。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數物品、設施和空間,都是按照人體比例和使用習慣設計的,機器人設計成人形,就能夠更好地融入現有環境。

  憑借類似人手的靈巧結構和先進的控制技術,人形機器人可以完成更多任務,並在多變任務中展現出高度通用性。比如使用螺絲刀、鍵盤、鑽頭等常用工具,完成開關閥門、物件裝配等精細動作,還能平穩處理易碎物體。這種高度適應能力,使得人形機器人在社會任務中更加得心應手。

  機器人設計成人形,還能更好地與人社交。它們的類人外表不僅讓我們天然地感到親切,也是精心設計的交流接口,比如具備“視線”指向功能的頭部、具有表達性的手勢和手臂動作等,都讓我們能更直觀地“讀懂”它的意圖。

  我們的大腦更擅長處理“像人一樣”的交流信號,所以當人形機器人向我們點頭、伸手、微微前傾時,我們會下意識地回應它的動作。相反,一個六足機器人伸出“機械足”,人們往往弄不清楚它的意圖。在這方面,人形機器人可以用更自然、更友好的方式和人類相處。

  當然,人形機器人的最終目的不是“像人”,而是“為人”。它既是一種仿生人類結構,更是連接人工智能與社會生活的橋梁。未來,人形機器人或許會像手機一樣,成為隨處可見的智能工具,而在這條“進化之路”上,我們是使用者,更是塑造者。

  (作者為復旦大學智能機器人與先進制造創新學院副院長,本報記者丁雅誦整理)

  

  機器人為啥熱衷“搞體育”?

  徐寶國

  最近,首屆具身智能機器人運動會在江蘇無錫舉行,150多名機器人選手在競技場上大顯身手。前不久,2025北京亦庄半程馬拉鬆暨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鬆上,“人機共跑”未來感十足。

  機器人為啥熱衷“搞體育”?體育賽事中,機器人要比拼哪些能力?

  機器人誕生至今已有幾十年,但以前它們長得並不像“人”,很多時候會以機械臂等形態出現在生產車間裡。人形機器人是機器人最復雜的形態,競技體育的多樣化場景又考驗著人形機器人感知環境、分析決策、運動控制等能力,而這些正是它們邁出實驗室、走向應用的關鍵環節。

  機器人“運動員”要滿足哪些要求才能參賽?賽事現場環境不斷變化,需要機器人更智能﹔賽事往往持續時間較長,對機器人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有較高要求﹔要保証比賽觀賞性,機器人的靈活性和協調性也必不可少。這些高標准的要求背后,都離不開人類賦予它們的本領。

  機器人身上的視覺、觸覺、力覺傳感器,對應人的視覺、觸覺、力覺,用以實時感知外部環境,需要十分敏銳。這些傳感器的“總樞紐”,可以看成人的大腦神經系統,不僅需要較強的信息處理能力,還要有持續學習能力。機器人“運動員”面對的是不斷變化的環境,工程師給它們輸入的是具備學習功能的代碼。這個過程好比小孩子蹣跚學步,既要有家長引導,也要靠自己摸索。機器人要想在賽場上跑得穩,平時訓練就不能偷懶,直道、彎道等都要學習,遇到新場景還需要“隨機應變”“現學現用”。

  機器人“運動員”摔倒后爬起來,看似簡單,其實並不容易。控制機器人運動的核心部件是電機,電機可以看作人體的關節及帶動關節運動的肌肉群。人們寫字、握手時力度有大有小,以電機為核心的機器人關節,剛度也要能夠動態變化,實現“鬆緊調節”,否則機器人一旦摔倒,就可能爬不起來了。

  有網友問,為什麼機器人“運動員”的主項大多是馬拉鬆,而不是排球、籃球、乒乓球呢?打球要用手,人類的手非常靈敏,能細致感受一塊布料的質地和紋理——這是機器人的手目前做不到的。科學家正在開發“類腦多模態觸覺傳感器”,來幫助機器人擁有更加靈敏的手。

  機器人“運動員”在賽場上也會摔倒、爬起,就像科技創新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我們期待,人形機器人能夠“跑”進我們的日常生活,跑向更美好的未來。

  (作者為東南大學機器人傳感與控制技術研究所副所長,本報記者姚雪青採訪整理)

  

  機器人也有“大小腦”嗎?

  張  強

  科幻電影中,人形機器人“無所不能”﹔現實生活中,它們在工廠、景區、學校等場景中各司其職,看起來好像與人無異。

  人形機器人也有“大小腦”嗎?

  其實,機器人的“大小腦”是由人定義的分層架構,模擬人類神經中樞的協作模式。像人一樣,“大腦”負責認知決策,通過AI大模型實現自然語言交互、環境感知和任務規劃﹔“小腦”則專注運動控制,處理關節協調、力控反饋等精細操作。

  人形機器人的“大小腦”是怎麼誕生的?這離不開多學科技術的深度融合。在“大腦”層面,多模態大模型成為核心引擎:通過自然語言理解與多機協作,實現無人場景的自主作業﹔整合視覺、語音和強化學習,人形機器人能夠在多領域提供智能服務。“大腦”讓人形機器人不僅能“聽懂”指令,還有“應變能力”。“小腦”則是通過運動控制算法,模仿人類運動神經結構,讓人形機器人“四肢協調”。高精度傳感器和仿生驅動技術賦予人形機器人觸覺,讓它們在處理易碎物品時小心翼翼。

  在工廠,人形機器人高效分揀物品﹔果園裡,它們運用3D視覺和柔性抓取技術採摘水果﹔生活中,它們跑馬拉鬆、與人互動……背后都離不開“大小腦”協作。

  就像人類致力於開發自己的大腦一樣,人形機器人的“大小腦”也在進化。

  一是多模態融合與群體協同。未來,人形機器人的“大腦”將實現語言、視覺、觸覺等多維度信息的深度整合。例如,當接到“清理洒漏咖啡”的指令時,家庭服務機器人不僅能通過語音解析需求,還能借助視覺識別液體范圍,通過觸覺感知地面材質,動態調整抹布壓力和移動軌跡。人形機器人還能實現“群體協作”,它們通過分布式網絡形成“群體腦”,單個人形機器人的局部經驗可快速轉化為群體知識庫。

  二是硬件算法共生的具身智能。“小腦”進化后,人形機器人可以通過數據驅動實現自適應控制。仿生驅動技術與強化學習結合,使機器人能在不規則路面自主調整步態,實現對斜坡、碎石等復雜地形的“自適應”。

  三是倫理嵌入與安全進化。隨著自主性增強,人形機器人的“大腦”將學會“價值判斷”。比如,倫理決策模型可以明確人形機器人的“原則”,服務機器人進入臥室前會主動請求用戶許可,避免侵犯隱私。

  未來,人形機器人在“大小腦”大幅進化之后,有望更好地融入人類社會、更好地服務於人。

  (作者為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本報記者王昊男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24日 05 版)

(責編:岳弘彬、牛鏞)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