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龍2”號進行我國首次南大洋秋季科考
向著暗夜與深海的科研堅守(探一線)

給機工王彩軍開完藥,李醫生稍微鬆了口氣。作為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的船醫,他負責醫療保障。平時不算太忙,但在南極羅斯海考察期間,找他看病的人陡然增多。
走出醫務室,王彩軍腰間挂著的對講機又響起來:“室外水管凍裂破損,請盡快處理。”他抓緊涂上潤唇膏,緊了緊羽絨服,深吸一口氣后打開水密門,走入漫天風雪。
環境濕度74%,室外溫度零下20多攝氏度,狂風肆虐,大雪紛飛,南大洋秋季的天氣惡劣多變。3月底4月初,以往航次的科考船早已一路向北,踏上歸途。但今年,在這個黑夜漸長的秋天,“雪龍2”號卻獨自南行,再次穿越西風帶,來到南極羅斯海,拉開我國首次南大洋秋季科學考察的大幕。
“目前國際上對除夏季之外其他季節的南大洋了解極為匱乏,無法對企鵝等高營養級生物形成科學、系統的認知。我們希望通過這次調查,填補南極邊緣海暗生態系統現場觀測和實驗的空白。”中國第四十一次南極考察隊副領隊、南極羅斯海聯合航次首席科學家何劍鋒說。
冰脊橫亙於前,挑戰接踵而至。極寒為“雪龍2”號船身覆上了一層“冰甲”,駕駛難度陡然上升。“有些冰脊區冰厚一米多,雖然不是太厚,但強度很大,航行吃力。”“雪龍2”號機動駕駛員陳冬林說。正常情況下,開一台發電機船的航行時速可達12海裡,但現在加開兩台發電機,每小時也只能跑三四海裡。
七赴南極,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史久新對這個航次印象最深:“拖網破損,網衣凍結,絞車不響應,設備凍失靈……這些夏季科考時不存在的問題不斷涌現,以往科考的作業經驗並不完全適用,只能邊干邊總結。”
溫鹽深剖面儀採水管容易凍結,就調整作業順序,將其放到最后一項,等關上艙門、室溫回升,解凍后再採水﹔設備結冰失靈,每做完一站就先用溫水沖洗,再用氣槍烘干,去除設備內殘留的水,盡量保証數據精准﹔拖網帶有浮冰,就先在甲板放著化一會再沖洗……全體考察隊員齊心協力,相互配合,邊實踐邊總結。搶修、除雪、保溫、作業同步進行,科考步入正軌,任務圓滿完成。
在極寒中鏖戰20天,考察隊採集水樣、膜樣、沉積物、生物及海冰樣品5000余份,初步成果超出預期。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周朦認為,這次研究不僅揭示了有機碳通過什麼方式快速埋藏到深海中去,還揭示了冰間湖成為生物熱點的重要機制。
“海洋化學方面取得的一些初步結果表明,特拉諾瓦灣冰間湖150米以淺的水層中,具有高銨鹽、低硝酸鹽的特征,反映了浮游生物強烈攝食活動的信號,體現了冰間湖對生物越冬的重要性。”廈門大學教授陳敏說。
向著暗夜與深海,懷揣著求索的渴望,考察隊隊員們堅守在南極科研一線,劈波斬浪,勇斗極寒……
(據新華社“雪龍2”號5月23日電)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24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