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春灌面積近4億畝

記者24日從水利部獲悉,當前春灌已近尾聲,全國累計灌溉供水463億立方米,灌溉面積近4億畝,其中5320余處大中型灌區充分發揮抗旱保灌主力軍作用,累計灌溉面積近3億畝,實現灌區裡無旱象,為保障夏糧豐收提供了堅實水利支撐。今年冬小麥主產區受旱較為嚴重的河南、陝西、山西等省386處大中型灌區累計灌溉2713萬畝,灌水量超過30億立方米。
春播糧食面積佔全年一半以上,確保春播及越冬作物時令灌溉需求,將為全年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提供基礎支撐。今年以來,全國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近兩成,江河平均來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近三成。特別是西南地區去冬以來、北方冬小麥主產區3月以來降雨持續偏少,疊加高溫大風天氣,土壤失墒加快,耕地受旱較常年同期略偏重。
對此,水利部加強組織協調和指導,督促各地統籌做好蓄水保水、水源調度、用水管理。各流域管理機構強化用水調配,確保流域內灌溉用水。針對局地旱情,今年黃河中上游水庫累計向下游補水66億立方米,長江上游水庫群累計向下游補水380億立方米,全力保障灌區和下游沿線城鄉用水。各地充分挖掘現有水利工程設施調蓄能力和供水潛力,對接上游來水,儲足水源。陝西加大引黃引渭水量,在供需極不均衡的情況下,盡量採取短頻少灌方式,為緩解旱情爭取時間,保障關中平原冬小麥3到4次用水。山西通過加大黃河、汾河引水量滿足下游灌區用水、部分地區開啟機井補充灌溉。
各地搶抓時機開展冬春修,加快完成灌區項目和災毀灌排工程修復,解決渠道輸水不暢、卡點堵點問題,補齊灌排體系短板,4257處重點水毀水利設施基本完成修復,在今年春季農業生產中發揮效益。如河南人民勝利渠灌區通過實施現代化改造,骨干工程輸配水條件大幅提升,骨干渠系水利用系數由0.536提高到0.609,灌溉周期平均縮短8天﹔陝西港口抽黃灌區完成華陰支渠續建工程,實施管道灌溉,春灌期間確保大春作物喝上了“定制水”。
此外,水利部建立受旱區域大中型灌區灌溉保障情況台賬,指導地方逐灌區摸排冬小麥等作物所處生育期、需水量、灌區可供水量,待播地缺水缺墒情況,以旬為周期滾動預測作物時令灌水需求,結合水源及預期來水情況,分析研判未來供水保障能力,提前做好水源調度。堅持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指導農戶根據灌溉方式科學合理灌溉。充分利用數字孿生灌區先行先試成果,通過信息監測感知、優化調配水資源,做到精准灌溉。
眼下已進入夏收、夏種、夏管的“三夏”農忙模式,全國冬小麥由南向北進入成熟期。西南麥區麥收接近尾聲,長江中下游麥區、華北和黃淮海麥區已開鐮。水利部將抓實抓細農業生產水利保障各項措施落實,堅持旱澇同防同治,提早安排部署。一方面密切關注旱情發展動態,強化抗旱水源統一調度和管理,另一方面超前做好防汛排澇准備,全力服務好“三夏”生產。(記者陳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