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要為美國科研人員提供“避風港”

自美國新政府2025年初上台以來,美國的大學和科研機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運營困境。美國政府以本國大學為目標,實施凍結聯邦資金、啟動調查、吊銷國際學生簽証等諸多刁難政策。
與此同時,歐洲多國和歐盟都在積極行動、推出各種計劃,旨在吸引那些在美國遭遇困難的科研人員。日前,法國總統馬克龍在“選擇歐洲科研”大會上宣布,法國政府將通過“法國2030”國家投資計劃,提供1億歐元額外資金來吸引外國的科研人員,特別是來自美國的科研人員。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也同時宣布,歐盟將在2025至2027年期間設立一項新的5億歐元資金計劃,“使歐洲成為一個吸引研究人員的地方”。
解雇首席科學家引發軒然大波
2025年2月,美國宇航局首席科學家凱瑟琳·卡爾文因在內部會議中堅持使用“氣候變化”一詞而被美國政府解職,此舉在美國科研界引發軒然大波,被視為對白宮“不服從”的懲罰。同月,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也遭遇打壓,部分實驗室關閉、數百名科研人員失業。美國政府還公布了不允許在研究和工作文件中繼續使用的術語清單,氣候、污染、不公正和涉及性別或種族的詞語都在其中。
美國政府的做法讓歐洲感到錯愕和震驚。法國總統馬克龍公開指責稱,美國當前的科學政策是一場“錯誤”,“我們拒絕任何政府的命令,規定你不能研究這個或那個”。奧地利科學和研究部長霍爾茨萊特納在社交媒體上批評稱,美國對科學和民主自由的破壞令人無語。她還直接用英語向美國科學界喊話,“奧地利站在你們身邊,歐洲就在你們身邊,我們不會在科學受到攻擊時默默袖手旁觀,我們正在制定計劃,為受影響的學生和科學家提供一個安全的避風港”。
歐洲主流媒體也紛紛發聲。德國《明鏡周刊》稱美國政府的系列舉措是“對人類理性的系統性打擊”。西班牙《國家報》評論說:“歐洲必須為科學家提供真正的避風港。”法國《世界報》更在社論中呼吁歐洲制定一項“雄心勃勃的接收政策”,保護受到美國政策威脅的科研自由。
為美國科學家提供替代出路
在美國政府對科研界持續打壓的背景下,歐洲多國紛紛啟動科研人才吸引計劃,籌備資金、設立專門崗位、啟動簽証便利化措施,積極為美國科學家提供替代出路。
歐洲科研大國法國率先行動。馬賽大學3月份設立了“科學安全避風港”項目,歡迎來自美國的科研人員。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NRS)啟動了“選擇CNRS”計劃,明確表示希望吸引那些“不願在特朗普的美國生活和撫養子女”的科學家。
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特設12個博士后職位,專門提供給美國研究人員。校長揚·丹凱特直言:“美國大學正因意識形態干預而失去研究資金,我們希望提供一個自由、安全的環境。”
在奧地利,霍爾茨萊特納主導設立了一站式平台“Euraxess Austria”,專門用於招聘有意來奧工作的美國科學家。政府還計劃修訂法律,進行資金再分配,為受打壓的美國科學家開設來奧工作和生活的快速通道,甚至提出邀請美國大學在奧地利設立分校。
荷蘭宣布設立新基金,強調“全球對國際科學人才的競爭進入白熱化,地緣政治令科學家流動性上升”,表示將盡快完善機制吸引外來人才。
這些國家的積極姿態,為歐盟更大范圍內的制度化回應奠定了基礎。在法國等十余個歐盟成員國以及輿論的強烈呼吁下,歐盟最終決定出手,出台政策從歐盟層面吸引美國人才。
5月5日,歐盟在巴黎索邦大學宣布正式推出“選擇歐洲科研”項目,計劃於2025年至2027年間投入5億歐元,吸引全球尤其是在美國受到打壓的科學家遷往歐洲。
馮德萊恩指出:“我們希望歐洲成為吸引全球科學家的‘磁石’。科學是普遍的、自由的,它屬於全人類。”她宣布,歐盟的5億歐元投資計劃將用於支持全球科研人才,特別是那些因政治壓力被迫離開原有崗位的科學家。該計劃包括設立專項基金、支持高風險高回報的基礎研究、加強歐洲研究理事會的撥款能力,並推動簡化科研人員在歐盟境內的簽証與居留手續。
馮德萊恩強調,這一行動不僅旨在吸引人才,更在於宣示歐洲對科研自由的承諾。她還提到,歐盟將推動立法保障學術自由,並呼吁成員國將研發投入提高至GDP的3%,以實現科研與技術的長遠發展目標。
法國同步推出“選擇法國科學”計劃,由法國國家研究署主導,設立專門門戶網站為科研人員提供從申請到落地的一站式服務。法國政府宣布追加1億歐元資金用於吸引國際科研人才,提供稅收減免、住房補貼及子女教育資源等配套支持。法國希望借助此舉,展現其作為學術自由堡壘的形象。
真正落地尚需系統支撐
此間分析認為,盡管“選擇歐洲科研”計劃氣勢如虹,但能否真正吸引到美國頂尖科研人才,目前仍需觀察。歐洲在科研投資方面長期落后於美國。美國高等教育系統擁有豐富的捐贈基金和成熟的公私合作機制,科研人員能獲得更高薪資和更穩定的研究支持。而歐洲科研人員平均工資偏低,許多職位合同穩定性不高,連歐洲本地的科研工會也長期呼吁改善薪酬和基礎設施。
但是,歐洲在生活成本、社會福利與醫療教育支持方面具有美國無法比擬的明顯優勢。例如,法國的教育和健康成本較低,科研人員可以在沒有過度財政負擔的環境下生活。歐洲還有強大的基礎科研傳統和良好的學術氛圍。馮德萊恩承諾將“科學自由”寫入修訂后的歐洲科研法案,並將為加強數據流通與研究人員自由流動提供政策保障。
更重要的是,由於美國政府對科學界的打壓趨勢持續,部分在美學者的心理預期與職業規劃已悄然發生變化,來歐洲就業逐漸成為他們務實的選擇之一。斯坦福大學教授羅伯特·普羅克特指出,“學者們正在轉向加拿大、亞洲乃至歐洲”。法國《論壇報》報道稱,馬賽大學啟動“科學安全避風港”計劃兩周內,便收到百余份申請,其中不乏來自美國宇航局、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的科學家。(本報駐維也納記者 付志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