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動體驗中感受智能科技的魅力
——記2025年北京科技周暨“自動化之光”公眾科學日

仿金槍魚機器人在水中靈活游動,快速巡航﹔只要觀察一下你的微小動作,“智能讀心”機器人就能看懂你的心情和感受﹔給出一張救護車圖片、一段森林救火的視頻和一段警笛音頻,“紫東太初”大模型就能准確識別並講述一段完整的救援故事……
5月24日,2025年北京科技周暨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自動化之光”公眾科學日開啟。活動通過科學展示、互動展演、科學體驗、科普講座等四大板塊,向公眾集中呈現了智慧醫療、仿生機器人、腦機接口等領域的十余項科研成果。
觀眾在機器人旁坐下,頸部涂上超聲耦合劑,志願者用掌上超聲設備在觀眾脖子上掃描約2分鐘,就完成了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的早期篩查。這是記者在“自動化之光”公眾科學日現場看到的一幕,完成這項篩查任務的是頸動脈超聲掃查機器人。
頸動脈就像給大腦供血的“高速公路”,如果這些“高速公路”堵住了,比如長了斑塊、變狹窄了,就可能導致腦梗、中風等疾病。頸動脈超聲檢查是篩查腦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這款機器人由‘機器人+人工智能+掌上超聲’三部分組成,機器人相當於‘智能導航員’,隻需跟隨它的提示,新手也能完成頸動脈的高質量掃查﹔人工智能如同一位‘閱片專家’,能像醫生一樣精准分析超聲圖像,自動生成診斷報告﹔掌上超聲設備隻有手機大小,整個設備輕巧便攜,可以裝進急救箱,實現入戶檢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副研究員陳晨告訴記者,這款機器人特別適合在基層醫院和社區診所使用。
戴上數據採集手套,就能遙控指揮靈巧操作機器人,你的手部做什麼動作機器人就跟著做什麼動作。在靈巧手與通用靈巧操作機器人展區,等著現場體驗的中小學生排起了長隊。
“這套設備穿戴在人的身上就可以實時採集人手的精細動作,把採集到的數據再映射到仿真環境中,我們就看到了屏幕中的仿真手能夠復現出人手的相應動作,同時機器人也可以做出相應的動作。”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副研究員孫佳指著多關節人手數據採集手套向記者介紹,這套設備可以幫助和代替人類完成許多操作任務,可應用於科研、服務、特種、工業等多個領域。
在現場,“紫東太初”打造的數字人“小初”吸引了眾多觀眾駐足。“小初”不僅能讀懂圖片、看懂視頻、聽懂聲音,還能進行中文續寫、雙語翻譯,會吟詩作賦,生動証明了通過圖片、文字、語音三種模態的關聯與協同,可以有效地提升機器的理解和生成能力,讓AI接近人類想象力。
“我們設置這些互動體驗項目,目的是讓青少年在親身參與中感受科技魅力,激發科學探索熱情。同時,活動通過虛實結合的多元展示形式,系統化地向公眾展現了智能科技的最新發展動態及其應用前景。”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科技處處長韓偉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