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催動更多發展躍升

“看!那輛藍色小車又來了!”近日在江蘇蘇州城區,一輛沒有駕駛艙的物流車正靈活穿梭於街巷,引得路人頻頻駐足。這個基於智能科技的無人駕駛物流車,憑借14個攝像頭和4個固態雷達,可以滿載800公斤貨物自動駕駛180公裡。
自動駕駛、無人配送車屬於技術密集型領域,這一領域的創業企業在每個產品研發階段都需要較大的研發資金投入,但變現周期較慢,是獲得金融信貸支持的難點。
“按照銀行的傳統模式,授信主要看企業的經營情況、財務表現等,但不少科技型創業企業在前期屬於輕資產企業,不符合以前的授信條件。”上述無人配送車企業財務負責人表示,當地金融機構得知企業情況后,採用科技創新等級評價體系對企業進行了評定。
據介紹,科技型企業往往具有輕資產、重智力、高成長、專業性強的共性。針對這一特點,金融機構通過構建科技金融全要素數字化賦能體系,創新“技術流”“投資流”等科技創新評價工具,實現“不看磚頭看專利”,破解“看不清、看不懂”難題。
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末,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已超過3.3萬億元,同比增長24%,連續3年增速超過20%﹔全國專精特新企業貸款余額已經超過了6.3萬億元,同比增長15.1%,遠超貸款的平均增速。
在一系列科技創新評價工具背后,我國正加快破解金融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之路的難點堵點,催動更多發展躍升。
特別是科技部會同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証監會等部門在近日聯合印發的《加快構建科技金融體制 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若干政策舉措》(以下簡稱《政策舉措》),就統籌推進創業投資、銀行信貸、資本市場、科技保險、債券發行等政策工具支持科技創新作出明確部署,旨在為科技創新提供全生命周期、全鏈條的金融服務,推動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局局長朱鶴新在近日國新辦舉行的專場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對點多面廣的廣大科技型中小企業,通過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創新積分制”,並優化創新積分評價辦法,幫助金融機構准確識別和挖掘更多科技含量的企業,讓金融活水流入到科技型中小企業當中去。
“金融活水”不僅來自信貸資金,資本市場也是重要“源泉”。為發揮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創新的獨特功能和關鍵樞紐作用,中國証監會首席風險官、發行監管司司長嚴伯進表示,在持續優化科技企業境內上市的環境方面,實施更加靈活精准的新股發行逆周期調節機制,把握好新股發行的節奏和規模,健全投資與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持續深化科創板、創業板發行上市制度改革,進一步增強制度的包容性、適應性。繼續發揮好創新試點相關制度的功能,支持優質的紅籌科技企業回歸境內上市。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表示,科技金融不僅是單方面的金融支持科技,而應與產業一起,實現彼此之間更加深層的、內生的互動融合。他認為,應積極圍繞創新企業集群、創新產業鏈來探索金融支持模式。創新企業集群實現了科技資源的規模經濟效應,創新產業鏈則體現了各類企業的創新能力與定位互補關系,其相應的共性金融需求非常突出。應探索完善符合二者需求特點的、標准化與個性化相結合的科技金融產品與服務,推動多方合作的產業鏈金融創新。在促進科技創新研發鏈、產業鏈、市場鏈“三鏈協同”的基礎上,著力實現科技創新鏈、成果轉化鏈、金融資本鏈的協同。
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在建立科技金融的政策框架體系的同時,也要構建科技金融發展的“四梁八柱”,以科技創新需求側為牽引,實現存量政策的迭代升級和增量政策的創新供給。(實習生王琬迪對本文亦有貢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