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品促中心賦能“重慶造”汽車出海

5月24日,新能源汽車品牌評價與促進中心(以下簡稱“品促中心”)落戶重慶兩江新區,並在西洽會期間舉行成立大會。
品牌建設,已經成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那麼,新能源汽車品牌評價與促進中心緣何落戶兩江新區?將圍繞新能源汽車產業開展哪些工作?又將如何助力重慶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之都?
兩江新區為新能源汽車品牌培育提供沃土
“重慶作為我國汽車產業重鎮,已形成以兩江新區為核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為品牌培育提供了肥沃土壤。”國家制造強國戰略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新能源汽車品牌集群首席專家蘇波表示。
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兩江新區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
在賽力斯超級工廠,一輛接一輛的問界M9下線,被運往全國市場,自上市以來穩居我國50萬元以上豪華車型銷量冠軍﹔長安汽車兩江工廠生產的阿維塔11、阿維塔12等車型也成為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熱門車型……
目前,兩江新區正加速推動整車+零部件產業鏈垂直整合,助力整車企業應用數字技術建設“產業大腦+未來工廠”,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同時,兩江新區以新能源汽車12大總成、56個關鍵部件為重點布局方向,加快供應鏈從相對完備的傳統燃油車體系向智能網聯新能源車體系轉型,動力電池、智能座艙、車機軟件等一批配套新項目先后投產。
今年1—4月,兩江新區新能源汽車產量19.4萬輛,同比增長83.2%,佔全市總量比重超過70%。
兩江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新能源汽車品牌評價與促進中心落地,將進一步夯實重慶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根基,完善產業發展生態。兩江新區將切實加強服務保障,全力支持中心發展,共同推進新能源汽車品牌建設與發展。
講好新能源汽車品牌“新故事”
蘇波表示,新能源品牌評價與促進中心落戶重慶兩江新區之后,將更好整合優勢資源,深化對外合作開放,推動全球新能源汽車品牌發展。
品促中心將通過兩大路徑推動全球新能源汽車品牌發展:一是立足全球新能源汽車品牌需求,開展前瞻性研究﹔二是推進“七個一工程”,涵蓋專家智庫、評價標准、品牌大會等配套體系,構建全鏈條服務生態。
成立大會現場還啟動了《世界新能源汽車品牌評價指數》《區域品牌評價 新能源汽車》標准、《新能源汽車品牌發展報告》等成果研究。據了解,其中《世界新能源汽車品牌評價指數》將首次展示全球新能源汽車品牌發展全貌,創新構建涵蓋有形、質量、創新、服務、無形的五維評價模型,將為新能源汽車企業品牌建設提供重要指引,為全球新能源汽車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蘇波表示,新能源汽車品牌評價與促進中心的成立恰逢其時且具有深遠意義,為更好培育新能源汽車國際知名品牌提供了重要平台。
助力新能源汽車出海能級躍升
除品牌建設外,品促中心還將推動國內新能源汽車品牌出海。“全球市場很大,國內新能源汽車品牌需要抱團,協作共贏,共享機遇。”深藍汽車品牌總經理李攀說。
此前,深藍汽車已經宣布將開源其核心專利群,包括“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安全關鍵技術專利群(112項)”和“微核高頻脈沖加熱技術專利群(50項)”,以構建更加開放包容的生態圈,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年度出口量首次超過200萬輛,顯示出了強大的國際競爭力。但在中國品牌促進會常務理事、新能源汽車品牌評價與促進中心執行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姚承綱看來,中國汽車仍然處在從產品出海向品牌出海的過渡期,還沒有做到完全意義上的品牌出海。
為此,新能源汽車品牌評價與促進中心也開始了嘗試——與英國英中商業發展中心、中國—匈牙利技術轉移中心(重慶)等單位簽約,整合各方資源,將從國內國際合作、技術研發測試、標准研究制定、品牌宣傳推廣等多個維度為該中心發展注入動力。
而落地兩江新區之后,該中心也將依托重慶及兩江新區雄厚的產業資源和通達全球的物流網絡,為“重慶造”新能源汽車搭建國際貿易合作溝通橋梁,為重慶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之都提供強力支撐。
兩江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張黎表示,品促中心的成立將搭建國際貿易合作溝通橋梁,助力“渝企出海”,為重慶建設“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之都”提供有力支撐。同時,品促中心將著眼新能源汽車品牌價值提升,加速新能源汽車產業向高端化、國際化邁進,力爭成為推動全球新能源汽車品牌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引擎和核心樞紐,賦能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開放發展與合作共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文博會,最熱是AI
- 聽機器人導覽、看裸眼3D、讓AI助手提供多語言實時翻譯……在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簡稱文博會)上,人工智能(AI)技術以“破圈”之勢成為絕對主角。 從大模型驅動的智能創作,到人形機器人的“十八般武藝”,從虛實交融的沉浸式空間,到開放共創的智能生態,AI仿佛“無處不在”“無所不能”,以前所未有的深度重構文化產業的形態與邊界。…
- 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如何深度融合?多位學者撰文
- 人民網北京5月27日電 (記者趙竹青)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近日,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聯合《中國科學院院刊》推出“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專題,組織來自科技界、政策界與產業界的高水平專家,圍繞理論邏輯、制度機制與實踐路徑,形成一系列高質量研究文章,系統探討融合發展的戰略方向、關鍵問題與對策建議,力圖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參考。 首篇由該中心團隊主筆,從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等出發,提出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雙螺旋結構”,指出融合過程中存在結構性張力,亟須科學處理前瞻性與實踐性、戰略性與市場性、公共性與獨佔性、全局性與局部性、協同性與競爭性5對關鍵關系,從加強源頭融合、過程融合、資源融合、價值融合、能力融合、區域融合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