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毅:為保障水庫大壩安全提供中國方案

人民網北京5月27日電 (歐陽易佳)日前,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劉毅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對水利工程提出的新挑戰,水利工程建設要通過技術賦能和管理創新提升自身應對氣候不穩定性的能力。中國在面對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時,通過自主研發的膠結壩技術和SkyLIM水科大模型,有力保障了水庫大壩的安全,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提供了中國方案。
“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極端降雨、極端干旱等事件呈多發、頻發態勢,水利工程面臨的環境條件將更加復雜、更加極端。”劉毅說。
劉毅認為,在深入推進水利工程技術賦能,增強應對氣候不穩定性的過程中要加快推動“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感知體系建設、現代化雨水情監測預報體系建設、數字孿生水利工程建設等措施,加快建設智能大壩。
“通過管理創新,提升水利工程抗災韌性與運行管理水平。加快構建現代化水庫運行管理矩陣,實施水庫全覆蓋、全要素、全天候、全周期管理,完善水庫管理體制、機制、法治、責任制管理體系,強化預報、預警、預演、預案措施,加強除險、體檢、維護、安全管理工作,提高水利工程應對氣候變化的抗災韌性與減災能力。”劉毅說。
“為有效應對自然災害影響,中國在強化制度管理的同時,積極研發新型技術,在膠結壩新壩型、洪水預報和調度、土石壩防沖蝕材料和結構、大壩缺陷探查和風險診斷、工程安全仿真預報預警技術等方面不斷取得突破,保障了大壩工程安全,顯著降低了潰壩風險。”劉毅介紹,“2022年至2024年全國未發生一起潰壩事故。”
數據顯示,我國歷史上3500余座潰壩資料進行統計表明,洪水漫頂潰壩佔潰壩總量的48%。
“針對洪水漫頂潰壩,我國自主研發的膠結壩技術通過材料與結構創新實現了“漫頂不潰”的重大突破。”劉毅表示,採用該技術的貴州西江水庫在2021年遭遇超標准洪水漫頂8小時的極端情況下仍保持結構完整 。該項技術被國際大壩委員會評價為“筑壩史上的裡程碑” ,已在全球40多個工程推廣應用。(實習生胡育文對此文亦有貢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