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管網西氣東輸為長三角一體化綠色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西氣東輸管道系統向長三角地區輸送天然氣達5500億立方米
6月5日,記者在國家管網集團西氣東輸公司媒體公眾開放暨品牌日活動上獲悉,國家管網西氣東輸累計向上海輸送天然氣突破650億立方米,向長三角地區輸送天然氣達到5500億立方米。累計輸送的5500億立方米天然氣,折合替代標煤7.1億噸,可減少排放二氧化硫1399.2萬噸、粉塵3.98億噸和二氧化碳8.04億噸,相當於種植闊葉林24.2億公頃,約等於67個長三角面積,為推動長三角地區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的“綠色動能”。
國家管網西氣東輸堅定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以“雙碳”目標為引領,全面提速長三角區域管網建設與互聯互通,進一步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提升能源供應保障能力,協同推進增輸、降碳、擴綠、創新,為促進能源、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協調發展貢獻力量。
“一條線”到“一張網”的升級
在吳淞江南側的蘇州市甪直鎮,西氣東輸一線、二線管道在甪直分輸聯絡站相互連通,來自新疆塔裡木盆地、中亞地區的天然氣能源匯集於此,奔涌向前、直抵上海。今年以來,在“全國一張網”資源調配的支撐下,甪直分輸聯絡站已累計向上海、浙江等地區輸送天然氣約12億立方米,可滿足780萬個三口之家一年的日常用氣需求,展現出強勁的天然氣供應保障能力。
從西氣東輸一線管道的“單線輸氣”,到西氣東輸一線、二線管道的“雙管齊下”,再到現在西氣東輸一線、二線、川氣東送、蘇皖管道、青寧管道等的“織線成網”,近年來,國家管網西氣東輸圍繞推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加速推進長三角地區重點管道工程建設和管網互聯互通,構筑形成了“西氣東輸、北氣南下、南氣北上、川氣東送、海氣登陸、靈活調配、全面保障”的供氣格局,持續提升長三角地區天然氣管網的供應保障和應急調峰能力,為長三角區域源源不斷注入“綠色動能”。
“‘十四五’期間,國家管網集團在長三角地區及周邊地區建成投產了青寧管道、蘇皖管道等天然氣管道,新建投運管道裡程超2200公裡,進一步織牢了長三角地區緊密相連、高效協同的天然氣能源動脈。”國家管網集團西氣東輸公司黨委書記司剛強表示,“‘十五五’期間,我們還將在長三角及周邊地區規劃建成川氣東送二線、蘇皖豫、文23-安慶等超3200公裡的天然氣管道,為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堅實的能源保障。”
打通海上天然氣外輸新通道——蘇皖管道投產運行,為天然氣保供增添“底氣”
目前,國家管網集團所轄西氣東輸管道系統途經長三角地區30個地市,每天向長三角地區204家直供用戶供應“福氣”,日均分輸量超1.45億立方米,最高日分輸量近2億立方米,供氣量約佔長三角地區天然氣消費總量的四分之三,超2億人口從中受益。
“鋼鐵動脈”到“智慧管網”的躍遷
在甪直分輸聯絡站的下游,是西氣東輸一線管道末站——上海白鶴站,這座佔地約15000平方米的小站承擔著上海市約五分之一的天然氣供應保障任務。從剛投產時的每年僅輸送200萬立方米天然氣,躍升至如今的超20億立方米,輸氣量增長上千倍的背后是科技創新為安全生產保駕護航。
站場巡檢是輸氣站場工作人員每天都要做的事。上海白鶴站負責人譚威剛剛結束了上午的巡檢,將勞保防護用品放置到指定區域,記者發現他佩戴的安全帽有些與眾不同。
“這是我們正在探索使用的集成了AR智能眼鏡的安全帽,讓站場巡檢從過去低頭翻查巡檢點表的被動模式,轉變為主動推送信息的智能巡檢。這就像擁有了數字搭檔,既解放了雙手,又提升了工作效率。”譚威說。
站場人員除了要細致開展站場內設備的巡檢,對站外管道線路也需要“用心呵護”。管道保護工程師張強曾經有個外號叫“勞保鞋終結者”。“我們這裡管道沿線人口密集、水網密布溝渠多、環境復雜難管控,以前只能靠徒步踏勘排查風險隱患,每天要走15公裡,我在微信運動裡的步數更是遙遙領先。”張強回憶說。
如今,這樣的“鐵腳板”巡線方式正在發生改變。國家管網西氣東輸利用數字孿生技術,精准還原復雜管網布局,讓能源動脈從“地下”走向“雲端”,搭建智慧管道全域風險控制平台,全面整合7套管道保護技術手段,就如同具備了人的感官,幫助工作人員全天候、無死角掌握管道本體情況:“聽覺”源自光纖預警功能,它能夠全時域接收管道周圍的工程機械及人工作業振動信號並第一時間發出報警,准確率超九成﹔這套系統的“眼睛”是智能視頻監控,通過與光纖預警、無人機巡護聯動,能夠自動判別管道周邊非工作人員闖入、大型機械作業施工風險,識別率在95%以上﹔陰極保護在線監控、應力應變監測能夠感知管道本體風險,就像用手指觸摸物體表面是否均勻,減少管道泄漏風險,確保管道長期穩定運行。這套系統實現對管道安全風險一屏統覽、綜合分析、閉環管理,推動管道安全管理由“傳統人工巡線”向“多維度感知”“智能化防護”進階。
走進位於上海市黃浦區的國家管網西氣東輸生產監視與應急指揮中心,中控液晶屏上跳動著130余個輸氣站場的設備運行參數、切換著6500多公裡管道周邊的實時監控畫面,數百公裡外輸氣站場的閥門開度自動調節、分輸流量自動控制、工藝流程自動切換……監視調度員張珈坐在中控台前,正在處理顯示屏上彈出的一個設備故障報警,滑動鼠標滾輪、確認處置建議,故障排查及處理的步驟、流程很快就發送到了生產一線。
國家管網西氣東輸生產監視與應急指揮中心
“我們在管網雲上搭建了智能體開發平台,部署了管網大模型,聚焦實際應用場景,在生產、安全、管道、經營等業務領域打造了智能體。”張珈介紹說,“剛才使用的就是‘生產監視報警處置建議’智能體,該智能體可自動獲取異常報警或故障狀況的關鍵信息,快速提供處置建議,減少了調度值班人員查閱技術文件、編制處置建議的時間,提高了現場問題處置效率。”
國家管網西氣東輸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加快推進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以集中監視與應急指揮平台為載體,全面打通生產運維各線條的多源數據,並通過智能體整合“大模型+專業化小模型”的能力實現數智提升,將“信息中心-處置中心-決策中心”三位一體的生產監視與應急指揮中心打造成為長三角區域天然氣管網運營的“智慧大腦”,讓滾滾“藍金”沿著管網更加平穩高效地輸送到用能企業和千家萬戶。
“資源輸送”到“生態共贏”的蝶變
碧水環繞的崇明島綠意綿延、鷗鳥翩躚,濕地與森林交織成生態畫卷,宛如長江口一顆璀璨的翡翠。如東-海門-崇明島輸氣管道從如東洋口港出發,穿越長江后登陸崇明島,結束了崇明島沒有外來管輸天然氣的歷史,為崇明島建成“世界級生態島”源源不斷注入綠色能源、嶄新活力。投產至今,如東-海門-崇明島輸氣管道已累計為崇明島輸送天然氣超16億立方米,助力崇明島在碳中和示范區建設中先行先試,成功由曾經的“鹽鹼灘涂”蛻變為“零碳綠洲”。
在與崇明島隔江相望的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海門分輸站余壓發電示范項目即將建成投用。這是國家管網西氣東輸在長三角區域打造的“零碳工廠”示范站場的重要舉措,投用后可將天然氣分輸過程中產生的壓力能轉化為電能,在滿足站場自身用電需要的同時,通過電網傳輸還能為周邊企業或居民提供綠電供應。在400多公裡外的定遠壓氣站,國家管網西氣東輸還實施了余熱發電項目,將燃驅壓縮機組運行時排出的高溫尾氣的熱能轉換為綠電,投用至今已累計發電超3.3億度,相當於15萬戶居民一年的日常用電量,直接減少約11萬噸的標准煤耗。
輸送清潔能源助力綠色低碳發展,深化節能降耗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國家管網西氣東輸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和貫徹“雙碳”戰略的實踐不止於此,在強化甲烷排放管控方面也在積極開展諸多探索。去年以來,國家管網西氣東輸創新實施天然氣長輸管道線路放空回收示范工程,利用移動式放空回收車,集成高效燃驅往復式壓縮機組、智能控制系統,對管道中需要放空的天然氣進行高效回收,實現減少甲烷排放、污染物控制、能源資源化利用,全面推廣應用以來,已開展干線天然氣管道放空回收作業8次,共回收天然氣超540萬立方米,相當於減排7萬噸二氧化碳,全面提升了經濟和環境效益。(記者王冬梅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數說生態美 共賞美麗中國新畫卷
- 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今日,生態環境部發布《2024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24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環境安全形勢保持穩定,公眾生態環境滿意度連續4年超過90%。“美麗中國我先行”,在2025年六五環境日到來之際,讓我們通過9組海報,一覽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成就,看見生機盎然、和美共生的美麗中國。…
- 首批39個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獲重點培育,有你的家鄉嗎?
- 人民網北京6月5日電 (記者申佳平)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官網消息,經省級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推薦、專家評價、網上公示等程序,工業和信息化部確定了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重點培育名單(第一批),包括北京二鍋頭清香型白酒、哈爾濱紅腸、江西山茶油、雲南小粒咖啡等39個地方特色食品產業及其所在傳統優勢食品產區。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表示,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重點培育名單是中國消費名品方陣重要組成部分,請各地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加大對列入名單的特色產區和產業的指導支持力度,切實做好產區建設和產業培育工作,同時加強對特色食品生產企業和產品的宣傳推廣,營造“百花齊放”的食品產業發展格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