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從金融門檻到復合賽道

多方合力托舉應屆畢業生的職業夢想

2025年06月09日15:00 | 來源:  
小字號

高校畢業生等青年是寶貴的人才資源。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把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作為重中之重。

當前,距離畢業生大規模離校還有一個月左右時間,各地各相關部門正全力沖刺,與時間賽跑,推動促就業工作整體再加力。

作為上千萬畢業生的一個分支,金融學子與金融行業在“雙選”中發生著怎樣的碰撞?他們的迷茫、抉擇與奮斗折射出金融行業怎樣的變遷?在建設金融強國的道路上,青年學子如何將個人成長融入金融改革發展的時代浪潮?

畢業生:選擇崗位慎之又慎

學金融,沒資源、沒背景,能有出路嗎?

學金融,只能干銀行櫃員或銷售嗎?

這些在網絡上的熱議話題,卻是眾多金融學子在現實中的必答題。

5月下旬,在北京某高校的一間會議室裡,10名金融學院的畢業生代表正在進行座談。他們中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共同點是都已“上岸”。據組織活動的老師介紹,此舉是為了深入了解學生的求職經歷,便於今后更好地開展就業指導工作。

這10名學生中,有5位就業方向與金融相關,其中3位選擇了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

“擇業,實際上就是一場興趣、能力和職業目標的匹配。”林靜,現場唯一的博士生代表,即將去某高校任職的她最為成熟穩重,從一所高校到另一所高校,對她而言只是身份的轉換。

陽光開朗的北京男生李碩,專業是量化金融,他選擇了一家相對小眾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在求職的這一刻,學歷能力都已成定式,專業背景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就業方向。”李碩說。

與上述“心意已決”的畢業生不同,已有市場推廣崗位在手的小楊還在尋找下一個目標。5月21日下午,在某高校2025屆畢業生專場就業雙選會上,記者不時聽到有同學問“這些都是什麼公司?”“很多公司都沒聽說過,不過現在已經5月底了,還是得多嘗試,不斷推銷自己才有更多可能。”手持一摞簡歷的小楊說,她正准備與一家信息咨詢公司交流,崗位是輿情分析師。

自去年秋招起就陷入“筆試—面試—等待—石沉大海”循環的趙柒,是北京某知名財經院校金融專業的應屆畢業生,曾經以400分以上的高分考上全日制金融專碩研究生,原以為憑借自己優異的成績和豐富的實習經歷能夠謀得一份理想的工作。

“剛開始期望過高,不想干基層的櫃員或銷售工作,想求一份體制內的安穩,結果考公、應聘大銀行都落敗。”趙柒說,“考研那麼難都考上了,往屆考公以及進國央企的也很多,為什麼我不可以?難道只能去銀行做銷售了嗎?”

作為過來人,5年前上海交通大學金融專業博士畢業,現在某交易所從事研究工作的張晨,經歷了本科畢業—券商工作—辭職考研—畢業考編的過程。“不是所有人都能忍受枯燥的櫃員工作和一線營銷的壓力,從學校進入社會的第一步雖然不能決定整個人生,但也很重要。”

學校:在理想與現實間搭建橋梁

“就我們專業來說,沒找到工作的是極少數,但是存在找到的工作和預期不符的情況。因此,學校的就業教育引導、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都很重要。”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從事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老師蘆雅潔對《金融時報》記者說,“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上,畢業生唯有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方能在眾多求職者中嶄露頭角。學生從低年級起就應合理規劃時間,將考証、實習、參與科研項目等同步推進,為求職做好充分准備。”

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看來,接受學校教育時,學生一是要扎實學習專業知識,二是要認識到自己興趣所在,培養濃厚的興趣,立志為祖國的金融事業作出貢獻。

2025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加快構建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服務體系的意見》。在答記者問時,有關部門負責人坦言,破解社會需求真實性、教育供給有效性、供需適配精准性,成為當前教育系統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在上述10名同學參加的座談會上,有同學表達了對行業認知的迷茫——對金融細分行業的發展趨勢、市場前景了解不夠深入,導致在職業選擇時猶豫不決,難以錨定精准的就業方向。

如何破解高等教育供給與社會需求適配不夠的問題?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歐陽日輝認為,就金融業而言,建設金融強國,人才是基石。確保金融人才隊伍規模持續增長,培養具有高素質的復合型金融人才隊伍,高校責無旁貸。高校需加快金融人才培養體系改革,培養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十字型金融人才。

一些金融專業院校除了在就業環節加大力度,通過高質量辦好各類招聘會、實施精准崗位推送計劃等舉措滿足高校畢業生就業需求之外,還將就業工作“前置”,從優化供給培養體系著手,試圖在學生的理想與現實之間搭建新的橋梁。如主動對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增加金融科技、數據分析等新興領域以及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等課程。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2024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及《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5年)》,新增金融類專業點29個,金融科技專業點19個。截至目前,中央財經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等高校均開設了金融科技相關專業。

“我們也開設了金融科技專業,畢業生就業崗位更加多元。”蘆雅潔說,2013年起,該校建立了金融科技實驗室,建成以來,累計服務學生超過2萬人次。

西南財經大學信托與理財研究所所長翟立宏教授表示,新興的金融科技、資產管理、財富管理等領域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高校金融學專業的培養模式也在逐步調整以適應行業變革和市場需求。

王國軍建議,結合保險行業發展,將保險科技、保險大數據分析、保險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融入傳統保險教育。同時,增加跨文科和理工科的雙學位課程。加強國際合作,通過聯合培養將學生送出去,通過小學期設置將教師引進來等。

說到底,就業是檢驗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畢業生就業去向及就業率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下一年的招生情況。《金融時報》記者根據公開數據梳理發現,北京一些知名財經院校金融專業對外宣傳的就業率通常達95%以上。如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連續3年就業率超99%,主要就業方向是銀行等金融類企事業單位﹔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金融專碩畢業生近年來就業率接近100%,約80%畢業生就職於銀行、証券等各類金融機構﹔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畢業生保持98%以上的就業簽約率,行業主要是金融業。

金融業:在變局中全力以赴

金融作為政策工具,在穩崗擴崗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作為就業需求方,各金融機構也是招聘大戶。從金融機構發布的招聘信息和各院校公開的就業去向可見,銀行是金融細分領域招聘的絕對主力。

但現在,趙柒想做銀行櫃員似乎也不容易。截至目前,她隻進了兩家銀行的體檢環節,卻最終被差額淘汰。“感覺銀行招聘的人數也減少了,而且面試中經常遇到國內外名校競爭者。”

根據《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度擬接收境內院校應屆畢業生情況公示(第一批)》,位居前列的分別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48人、中國人民大學46人、北京大學43人、中央財經大學39人。

在高學歷應屆生“擠爆”銀行的同時,基金、保險、信托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崗位也競爭激烈,錄取流程同樣復雜嚴格。一般流程為網申、筆試和面試,還有機構加上實習考核或答辯環節。

北京某知名保險公司工作人員王然介紹:“對於招聘應屆生,我們會要求其在一周內完成一篇研究課題並且答辯,考察短期內研究能力及表達能力,最終決定去留。要求雖嚴格,但招聘數量近年來一直穩定在15至20人規模。”

除了基本的專業、學歷門檻,另一個現實是,金融機構面臨自身變革及數字化轉型加速,招聘需求也悄然生變——傳統崗位正逐漸被智能技術所替代,懂金融、會技術、通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成為新寵。

“源於合規性提升與風險管理要求,我們對會計及法律相關復合型專業背景的人才更加重視。”一位民營信托公司負責人說。

張晨感慨道:“金融行業整體需求穩定,只是結構性分化明顯。市場變化太快了,但金融業對優秀人才以及特定領域專業人才的需求一直存在,也有人將此稱為精英化與技術化並行的新階段。”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在研究中發現,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和科技快速發展,金融行業經歷著周期調整和結構轉型。面對紛繁復雜的金融市場及業務實踐,金融業更需要具有較好適應性,兼具金融與技術、風險管理以及具有國際化視野和能力的人才,以此與金融改革開放的時代浪潮相匹配。

在翟立宏看來,金融專業和金融行業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有人願意干,有人不願干﹔有活沒人干,也有人沒活干,個體的差異和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一直存在。關於就業,學生、學校和金融行業都在理想與現實的碰撞中尋求答案,相信經過各方共同努力,在金融專業與金融行業的“雙選”中,大家能夠到達理想的彼岸。

近日,趙柒告訴記者,她又進入了一家銀行的差額體檢,目前在等待結果。

(作者:記者 胡萍 見習記者 史佳桐 編輯:梁艷珍 )

來源:《金融時報》

(責編:楊曦、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