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號大洋鑽探船:“鑽”到地球裡面去看看!

1864年,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一篇科幻小說《地心游記》,勾起了無數人“到地球裡看看”的遐想。
誰能想到,160多年后,別說地心,連地殼,科學家都還沒有“鑽”透。
鑽進地球裡,為啥這麼難?
“因為,地球是硬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笑言。我們腳下的地殼,是石頭的世界。要論它的厚度,在大陸之下得有30至40公裡,但在大洋海底之下卻薄得多,隻有6至7公裡。然而,就算是從大洋海底往下開鑽打洞,越往下鑽,岩石越硬,高溫高壓的環境也越極端。
那得用什麼來鑽?
大洋鑽探船!它可有頂尖“絕活兒”。2024年11月17日,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鑽探船“夢想”號入列。繼美、日之后,中國成為第三個擁有深海重器的國家。
這重器何等重要?
汪品先不能忘記,1999年,他帶著學生、如今也已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的翦知湣第一次踏上美國“決心”號,參與國際大洋鑽探航次。為踏上這個航次,我國繳納了50萬美元的高昂會費,后來,這個費用竟漲到300萬美元。即便如此,中國科學家在船上參與鑽探研究,多數情況下也只能“跟著人家走”。
向地球深部進軍,中國怎能缺席?
2017年申請立項,2021年啟動建造,2023年成功試航。“夢想”號,這艘身長近200米、高度足有25層樓的巨輪不僅橫空出世,更用四個“最”,刷新了人類對大洋鑽探船的認知:
全球鑽探能力最強——11000米的最大鑽深史無前例,世界首台兼具油氣勘探和岩心鑽取功能的液壓鑽機力大無窮,4種作業模式配上3種取岩方式,不僅能在海底打洞,還如同“深海探針”,能把地下深處的岩石樣本花式“釣”上來。
科研實驗功能最全——古地磁、有機地球化學、微生物……船上九大功能實驗室總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就像一個個神秘的“寶箱”,裝滿了極為先進的科研儀器,讓海底樣本甫一出水,就能馬上“上手”研究。
智能化水平最高——先進的“船舶智慧大腦”,利用全船兩萬余個監測點,如同安上了“千裡眼”“順風耳”,就像一個精密的“指揮中樞”,全船態勢盡在掌握。
綜合運維成本最低——“皮薄餡大”的噸位定位,讓船體“減肥瘦身”﹔“搭積木”式的“模塊化”設計,方便船體“變身”,不只能大洋科學鑽探,搞起深海油氣鑽探和天然氣水合物勘查試採,也不在話下。
正如它的名字,“夢想”號確為夢想而生。
“20世紀,我國由於深海技術裝備能力有限,沒能助力地球科學重大理論的突破。如今,‘夢想’號的入列,無疑給中國地球科學和海洋科技領域的科學家提供了一顆強大‘心臟’!”翦知湣如是說。
更為關鍵的是,地學家常把地球比作一個雞蛋,地殼是蛋殼,地幔就是蛋清,但這“蛋清”的真面目,迄今無人知曉,有待國際大洋鑽探界攜手揭開。
“打穿地殼,直達上地幔”,承載著全人類的“入地”之夢,“夢想”號准備出發——它已向全球科學家發出邀請:“走,‘鑽’到地球裡面去看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