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內河航運比較優勢進一步釋放

齊 慧
2025年07月02日08:44 | 來源:經濟日報222
小字號

原標題:內河航運比較優勢進一步釋放

在濟寧能源集團山東新能船業有限公司,新能源船舶在進行舾裝作業。 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

  近日,全國多地高溫天氣頻發,電煤需求大幅提升。除了大秦、浩吉等重載鐵路發揮重要作用之外,各大港口碼頭、內河航道上,運煤船隻往來如織,保障能源供應安全。

  四通八達的內河運輸,在助力做強國內大循環、支撐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歷來高度重視內河航運,自2005年起,長江干線貨運規模已連續20年位居全球內河首位。當前,我國正處於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繼續做強內河航運,推動其全要素全鏈條高質量發展、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顯得尤為重要。

  政策支撐補短板

  內河航運是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運能大、成本低、綠色低碳等比較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航道網絡體系不斷完善。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三級及以上的航道裡程達到1.6萬公裡,比2012年增長了62%,長江、西江、京杭運河等主干線大通道能力持續提升,江漢運河、江淮運河建成通航,平陸運河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加快推進,國家高等級航道建設不斷加快。

  與此同時,內河港口能力不斷提升,2012年以來年均增長10個萬噸級以上泊位。2024年,內河億噸大港已達23個,是2012年的2.3倍。隨著內河港口和航道能力提升,2024年內河貨運量達49.5億噸,是2012年的2.2倍﹔貨物周轉量達2.2萬億噸公裡,是2012年的2.9倍。

  經過多年不斷投入,我國內河運輸取得了顯著成績,形成了一定的比較優勢,但面對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還存在一些短板。交通運輸部副部長付緒銀介紹,不足主要體現在航道方面,如京杭運河、長江、西江還存在堵點卡點,港口樞紐的輻射能力還不強,運輸組織化水平也不高,相較於公路、鐵路、航空發展還不夠。

  因此,要完善政策體系,不斷補齊內河航運發展短板。據介紹,交通運輸部正以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為統領,構建新時代內河航運高質量發展的“1+1+N”政策體系。

  付緒銀介紹,第一個“1”是今年3月份交通運輸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推進實施內河水運體系聯通工程行動方案》,重點聚焦基礎設施的“硬聯通”,提出著力優化主干線大通道、全面暢通高等級航道網、鞏固提升港口樞紐能級等方面17項重點任務,力爭到2030年,建成橫貫東西、輻射南北、陸海雙向、內外暢通的現代化內河水運聯通體系。

  第二個“1”是交通運輸部等6部門印發的《關於推動內河航運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聚焦高質量發展這個主題,以全面構建暢通高效、綠色智慧、安全韌性、保障有力的現代化內河航運體系為目標,從7個方面提出了23項重點任務,推動設施裝備和運輸服務水平提升,進一步釋放內河航運的比較優勢。

  一個“N”是圍繞內河智能航運、綠色發展、智慧轉型等方面陸續出台多個專項行動,統籌推進內河航運基礎設施“硬聯通”和運輸服務“軟提升”,全面推進內河航運全要素、全鏈條高質量發展。例如,將和長三角三省一市實施長三角內河航運高質量發展先行區行動。

  提升效率降成本

  2024年中央財經委第四次會議提出,深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改革,形成統一高效、競爭有序的物流市場。

  付緒銀表示,圍繞發揮內河航運大運量、低成本的作用,要在著力提升運輸效率上下功夫。

  一方面,要提升內河運輸的組織化水平,增強規模效應。《意見》提出,鼓勵相關港航企業開展網絡平台水路貨物運輸業務。研究建立適應新業態發展的管理制度,促進平台經濟規范健康發展。專家表示,平台經濟具有船和貨匹配的優勢,發展具有物流查詢、運輸組織功能的內河水運網絡貨運平台,有利於縮短船舶空駛和等貨時間,減少船找貨、貨找船等情況,從而建立有效銜接,提升運輸組織效率和船舶經濟效益,降低運輸成本。

  另一方面,要做好與其他交通方式銜接,提升便利程度。《意見》提出,加強內河航運與重點臨港產業、物流業的銜接,推動有條件的地區實現短支航道“通港達園”。付緒銀介紹,在暢通水運末梢方面,水運與公路相比缺少“門到門”的服務能力。以長三角為例,當地內河航道與重點工業城鎮產業園區存在聯通不足、服務產業發展不夠等問題。為此,長三角三省一市積極探索建設一批投資小、裡程短、實施快、效益好的“通港達園”航道,打通“最后一公裡”,減少換裝和中轉環節,讓航道直接延伸到企業、園區門口,有效節約成本。目前已建在建的共有15條航道。

  此外,《意見》提出,因地制宜發展船隊運輸。“目前國外的一些主要河流還保留著船隊運輸方式,甚至有些是以船隊運輸為主。”付緒銀表示,船隊運輸運量大、能耗低、成本低,鼓勵長三角等地區培育船隊經營主體,是對內河運輸降本提質增效進行的積極探索,可充分利用航道和船舶標准化條件,既提高運輸能力,也提高運輸效率,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

  科技賦能促轉型

  6月16日,全球首艘智能研究與教學實訓兩用船“新紅專”輪從大連出發,開啟2025年中國航海日系列活動。

  “新紅專”輪是全球首艘集自主航行、遠程控制和岸基信息支持於一體的科研與教學實訓新型船舶,該船由中遠海運重工和大連海事大學攜手打造,在智能系統拓展、船舶操控AI模型算法等方面實現了新突破。

  目前我國水運開發強度已經較高,面對交通運輸的新要求、綠色低碳的新目標,還需要在科技創新、綠色低碳轉型、智能航運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部署,我們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推動水運行業數字化、智慧化轉型。”交通運輸部水運局局長楊華雄表示。

  智慧航道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目前,全國電子航道圖發布裡程超9950公裡,長江干線電子航道圖與京杭運河蘇北段、贛江、漢江等支流航道以及長江口電子海圖實現了互聯互通,江蘇、浙江等地實現了船舶過閘“一次申報、一鍵過閘、一體調度、一屏管控”,長江智慧航道武漢創新示范段、蘇南運河等一批全要素智慧航道加快建設,初步實現了“一圖聯江海”“一鍵過船閘”“一體智慧化”。

  隨著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推動內河航運綠色化、低碳化發展成為主旋律和新趨勢。截至2024年底,我國國內航行的船舶中,運用新動力、新燃料的船舶有1000多艘。岸電、油氣回收設施以及“美麗航道”“綠色航道”建設逐步實施推進,港口、船舶和航道三大航運要素綠色化發展邁出了關鍵步伐。

(責編:楊曦、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