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裡“加速跑” 這裡用創新激活城市引擎


國產HPV疫苗、鼻噴新冠疫苗、氫能電解裝置、Micro LED中試平台……在廈門,科技成果正在加速從“實驗台”走向“生產線”,從“科研圖紙”走入“生活日常”。
在翔安區,潔白的實驗樓矗立在翠綠園區中,走進其中,科研人員正忙著調試疫苗反應系統、復核最新數據。“做出的每一項成果,我們都希望它不僅能進論文,更能進市場。”這是許多團隊成員的共識。
近年來,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指引下,各地加快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創新平台,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和科技成果轉化。廈門以創新為引擎,加速把科研實力轉化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
2021年底,翔安創新實驗室挂牌成立,實驗室由福建省、廈門市與廈門大學共建,圍繞傳染病防控和健康需求開展科研攻關,致力於疫苗、診斷試劑和新藥研發。
從中國首個HPV疫苗、全球首個戊型肝炎疫苗,到全球首創的鼻噴式新冠疫苗……在當地大力支持下,實驗室以需求為導向,不斷產出一系列創新成果。短短幾年間,一批“首個”“首創”的標簽,標注出翔安的創新速度,也讓廈門在全球生物醫藥地圖上亮起坐標。
翔安實驗室科研人員正在進行實驗。人民網記者 王紹紹攝
創新從不是單點突圍,翔安實驗室背后,是完整的“產學研醫用”生態閉環。廈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黨委副書記劉君彬介紹,實驗室與企業共建研發平台,與醫院聯合開展臨床試驗,形成從技術攻關、轉化孵化到產業投用的全鏈條創新生態。依托“平台+項目+人才+機制”的模式,翔安實驗室帶動廈門疫苗和生物制藥產業逐步邁向千億級體量。
與翔安的“藥盒子”並肩奔跑的,是嘉庚實驗室的“芯屏氣電車”。
走進位於火炬高新區的嘉庚創新實驗室,氫能電解槽、Micro LED巨幕、鈣鈦礦樣片、儲能電芯依次映入眼帘。這個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未來顯示三大方向的平台,是全國首批省級實驗室之一,建有亞洲首個“低噪聲實驗環境”和國內首條Micro LED大規模轉移中試線,是廈門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落地的“硬核支點”。
從設施到制度,嘉庚的創新基因貫穿始終。僅3年多時間,實驗室已建成8萬平方米科研平台,擁有超300台套核心儀器,多個科研團隊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並受邀參與國家氫能戰略研究與標准制定。
不同於傳統“科研成果一轉就慢”的老路子,嘉庚走的是“邊研邊用”“邊干邊落”的路徑。
中國科學院院士、嘉庚創新實驗室主任鄭南峰介紹,實驗室大膽推進成果轉化股權激勵機制,科研人員可獲70%的股權收益,讓“實驗室裡的專家”變身“企業裡的股東”。目前,實驗室已轉化科技成果200余項,孵化企業20多家,其中多項產品已實現小批量投產應用,並參與福建省氫能戰略項目落地。
支撐這些成果的背后,是廈門持續加碼的科研基礎設施體系。
無論是翔安實驗室建設中的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醫學動物中心等核心設施,還是嘉庚實驗室打造的低溫、潔淨、靜磁高精尖科研空間,這些都為“高端科研+中試轉化”提供了堅實的“物理支撐”。
實驗室之外,創新的觸角不斷延展至各個領域。
從科研攻關到成果轉化,從基礎設施到制度激勵,廈門這座城市,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堅定的步伐,走在創新驅動的最前排。一項項原始創新,正在這片沃土上破土、拔節、成長,一座城市的創新體系,也由此變得立體、厚實、有活力。
一幅關於創新、關於成長、關於未來的畫卷,正在鷺島緩緩鋪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