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活力中國調研行

活力中國調研行 | 文港一支筆的“翻身仗”

人民日報客戶端江西頻道 劉天亮 周歡
2025年07月10日09:52 |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222
小字號

手持一把薄薄的起毫刀,挑起些許毛料,再用刀片均勻攤開壓平,隨后將之卷蓋在筆芯上……7月8日,在江西進賢縣文港鎮,國家級非遺項目文港毛筆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周鵬程,熟練地用散桌法工藝制作毛筆。

“出門一擔筆,進門一擔皮。”文港有著1600多年毛筆制作歷史,但幾經浮沉。清代到民國時期,毛筆制作四大名家中,文港獨佔其二,周虎臣、鄒紫光閣毛筆聞名遐邇。此后,隨著時代變遷,文港毛筆雖然傳統未斷,但逐漸沒落。上世紀80年代,當地有些制筆人為了賺快錢,粗制濫造,讓文港毛筆的口碑一度跌落谷底。

死守舊把式,難以挽回頹勢。當時,一批像周鵬程這樣的文港制筆人,決心從提升毛筆質量、改良制作工藝做起,重塑“文港毛筆”的影響力。

“為了提升技藝,邊推銷筆邊拜訪書法大師,想方設法拿到他們當時使用的筆,仔細研究,還把自己的筆免費給他們試用,請他們提出意見,不斷改進,直到他們滿意為止。”周鵬程說。

研究書法﹔學習每一種毛料的特性﹔親自書寫、拉線條,思考什麼樣的字選什麼毛、用什麼工藝……在外面奔走了幾年,周鵬程回到文港,幾十年如一日,潛心鑽研制筆。如今,慕名找周鵬程制筆的書法家往往先把字寄過來,周鵬程把字琢磨透了,再“私人訂制”毛筆。

“他們這批人精技藝、闖市場、創品牌,不吝傳經送寶,帶領大家一起把文港毛筆的業內地位又‘掙’回來了,打了個‘翻身仗’!”文港鎮黨委書記吳紹雲表示。

文港鄒氏農耕筆庄總經理鄒農耕說,1999年,全鎮隻有他一家筆庄參加全國文房四寶藝術博覽會。2015年他最后一次帶隊參加博覽會時,全國共有60家筆庄參會,其中文港就有40多家。

如今,文港筆市已成為全國制筆人購買材料、交流信息的行業中心。2024年,制筆及相關文化用品產業實現銷售收入86.5億元,毛筆約佔全國80%的市場份額。

毛筆文化、毛筆產業又成了文港人創造更美好生活並深感自豪的東西。目前,文港有近一半人口從事毛筆及相關產業,形成了一條從上游毛筆材料供應、代加工、刻字等到下游毛筆組裝、銷售的完整產業鏈,全鎮有從事毛筆生產營銷的企業400余家、作坊2200余家。

(責編:楊曦、李楠樺)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