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金融“活水”潤科創

人民網記者 黃盛
2025年08月05日09:00 | 來源:人民網222
小字號

碳化硅晶片在顯微鏡下閃耀著藍寶石般的光澤,一枚枚火箭發動機噴管在精密車床上旋轉成型,重組八因子蛋白在生物反應器中悄然結晶……在北京的實驗室與工廠裡,科技創新的突圍戰如火如荼。

支撐這場戰役的,不僅有科研人員的智慧,更有來自金融領域的澎湃動能——從國家頂層設計的政策布局,到金融機構在市場一線的積極探索,科技金融已成為推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提升金融服務質效、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多部門圍繞科技金融密集出台系列政策,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以創新實踐為科技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其中,中國農業銀行北京市分行(以下簡稱“農行北京分行”)積極響應政策號召,借以金融血脈滋養創新種子的變革。

體制機制破藩籬:架設服務科創“高速路”

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痛點常在“看不懂、跟不上、接不住”。傳統信貸評審依賴抵押物和歷史流水,面對輕資產、高投入、長周期的科創企業,常顯“水土不服”。

破局的關鍵在於優化內部管理機制,建立起專門的組織體系、內部激勵機制,為科技企業掃清融資障礙。為此,農行北京分行將“科創企業金融服務中心”升格為“科技金融部”(一級部)。此外,在科技企業聚集區的“2+4+4”專業服務網迅速鋪開——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分行、自貿試驗區分行兩家科技支行﹔設立海澱支行、海東支行、昌平支行、大興支行為第一批科技特色支行﹔設立朝陽支行、豐台支行、順義支行、萬壽路支行為第二批科技特色支行。

在農行北京大興支行公司業務部老張的案頭,曾鋪滿數百張零散發票和數十份歷史合同。

2022年5月,第三代半導體領軍企業天科合達因項目增資急需7.3億元貸款,且必須在兩周內獲批以申請貼息。

“材料像天書,技術壁壘高,各方虎視眈眈。”老張回憶,他們為此啟動了“兵團作戰”:前中后台平行作業,客戶經理駐場辦公,“信貸員”惡補碳化硅晶體生長工藝,“風險官”徹夜研究行業政策。

當第14天放款通知書送達企業時,天科合達負責人感嘆:“這刷新了半導體行業的融資速度!”。

 產品創新解痛點:澆灌研發轉化“希望田”

科創企業在“死亡谷”階段,亟需獲得持續的金融支持。此前,中國人民銀行設立“科技創新再貸款”工具,引導金融機構開發適配產品。

如何評估一項尚未產業化的技術?怎樣為“人才”這個核心資產定價?這考驗著金融創新的智慧。

農行北京分行打破“磚頭思維”,探索“技術流”評價,以“科技項目潛力”和“科技成果價值”作為核心授信依據,推出了“研發貸”。此外,“科捷貸”結合“知識產權等量化指標”不唯財報,“科技e貸”線上秒批信用貸款,“專精特新小巨人貸”定制成長方案,覆蓋企業從種子期到上市的“全生命周期”。

回憶起第一次合作,神州細胞工程實驗室燈火通明。彼時,重組蛋白疫苗研發進入沖刺,但巨額流資缺口讓董事長謝良志徹夜難眠。“輕資產、高負債、研發燒錢,當時幾乎沒有銀行敢碰。”該公司財務總監坦言。

農行北京分行評估團隊卻看到了不一樣的價值:頂尖科學家團隊、扎實的臨床數據。1億元緊急融資貸款以純信用方式迅速注入,推動重組八因子加速上市。如今,該公司年營收超25億元,農行北京分行還持續為其14價HPV疫苗研發“續航”,用信余額達3.51億元。

生態協同筑高地:編織產業繁榮“共同體”

科技金融非銀行“獨舞”,需政府、資本、技術、產業深度耦合。中國人民銀行曾提出,構建“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要求金融機構深化外部合作,打造開放生態。

在此背景下,不少金融機構跳出單一信貸思維,搭建“熱帶雨林式”生態圈。農行北京分行科技金融部負責人道出關鍵:“我們攜手伙伴,把點連成圈,讓圈帶動鏈。”

在朝陽區電子城IC/PIC創新中心,農行北京分行擔任金融服務團“團長”,聯合30余家投資機構打造“銀園投企”平台,還對接北京市產業基金、農銀投資AIC,構建“貸款+認股權+股權直投+上市培育”組合拳,創新“股貸聯動”模式。

摩爾線程對這一金融生態圈的綜合服務模式印象深刻。該企業正處於高速成長階段,產品研發和穩定量產都需要持續資金支持。農行北京分行聚焦客戶需求后,不僅提供了上億元的流動資金貸款,還通過農銀集團合成的服務能力,為其注入數億元的股權資金,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

截至2025年6月,農行北京分行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余額近1400億元,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超860億元,專精特新企業信貸支持超90億元,三項指標年增速均超35%。

實驗室的微光,生產線的轟鳴,發射場的烈焰——當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至創新的每一寸土壤,科技自立自強的根基便愈加堅實,銀行機構正書寫著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篇章。

(責編:喬業瓊、高雷)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