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負荷創新高 迎峰度夏能源保供有實招


在武漢洪山寶安變電站內,由4座儲能電池倉、逆變器等設備組成的站內構網型儲能系統開始主動參與電網調節,用電高峰期向主電網最高可輸出電量2萬度,為周邊社區撐起了“清涼保護傘”。
近期,多地出現高溫悶熱天氣,各地電力負荷快速攀升。入夏以來,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北等地電網負荷創歷史新高。
今年高溫天氣具有溫度高、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的特點。國家能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國最大電力負荷四次創歷史新高,突破15億千瓦,最高達到15.08億千瓦,較去年最大負荷增加0.57億千瓦。
“富煤、缺油、少氣”的能源資源特征確定了煤炭在發電中的“壓艙石”地位。
煤炭產得出也要運得出,滿載煤炭的列車自烏魯木齊駛出,似一條黑龍駛向各地發電廠,新疆的鐵路網正為電煤運輸奔忙。中國鐵路烏魯木齊局對接22家煤炭企業,對庫存低於10天的電廠優先供保,全力做好夏季電煤供保運輸工作。今年以來,疆煤外運日均達25.25萬噸,累計達5076.1萬噸,為多地電網注入了能源動力。
隨著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越來越多的“綠電”成為夏季電力保供的重要組成。
長江跨越三級地理階梯,在階梯交界處,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資源豐富,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正利用豐富的水能在長江干流釋放著磅礡綠電。7月上旬,烏東德、白鶴灘等六座梯級電站開機數達108台,累計發電量超170億千瓦時,為華東、華中等地區吹入一股綠色清風。
在高溫的炙烤下,東北地區氣溫也屢破紀錄,用電量顯著增加。內蒙古興安盟突泉縣,66台風力發電機組隨風緩緩轉動。國家電投通遼發電總廠依托“煤電+風電”模式,建立電煤保供動態監測機制,確保煤炭供應鏈高效暢通﹔鏈接多個風電項目,在炎炎夏日輸出穩定電流。
當前,我國風電光伏總裝機已超過火電,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接近全國總發電量的四成。國家能源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全國累計發電裝機容量36.5億千瓦,其中,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11.0億千瓦,同比增長54.2%﹔風電裝機容量5.7億千瓦,同比增長22.7%。
為了更好地迎峰度夏,電力資源配置持續優化,省間靈活互濟成了夏季電力供應的有力保障。
在新疆天山北麓戈壁灘上,我國首個“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基地投入運營。佔地近3萬畝的光伏海中,超220萬塊光伏板安全穩定運行。該基地是“疆電入渝”工程的配套電源項目,建成后每年可輸送約360億千瓦時電量,能滿足重慶近四分之一的電力需求。
“今年迎峰度夏期間,各地電力供應總體平穩,電力供應總體有保障。”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副司長劉明陽表示,今年上半年,全國新增投產發電裝機容量超2億千瓦,其中新增水電、氣電、煤電等支撐調節性電源3000萬千瓦﹔新投三回跨省區輸電通道,增加跨區輸電能力1600萬千瓦。7月以來,又新增投產(並網)支撐調節性電源超1000萬千瓦,電力保供基礎進一步夯實。
“下一步,國家能源局將加強電力供需形勢監測研判,強化常規電源頂峰發電能力,優化電力資源配置,一省一策指導電力保供工作,全力確保迎峰度夏電力供需形勢可控、在控,堅決守住不拉閘限電的底線,堅決確保民生用電。”劉明陽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