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虛擬數字人:在技術迭代中進化

袁傳璽
2025年09月15日09:05 | 來源:經濟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虛擬數字人:在技術迭代中進化

曾幾何時,虛擬數字人如一顆耀眼新星劃破資本市場的天際,熠熠生輝。這幾年,光環退去,高企的運營成本、低回報的現實壓力與尚未突破的交互瓶頸,共同構成了行業必須面對的嚴峻挑戰。喧囂散盡,虛擬數字人逐漸淡出舞台,轉身潛入產業后台,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齒輪。

記者近日對數字人產業進行調研,了解當前行業走勢,探尋發展前景。

從追捧到降溫

2021年,虛擬美妝數字人“柳夜熙”爆紅,隨后,不少品牌虛擬代言人登場,掀起科技與娛樂融合的浪潮。資本競相追逐,A股概念股輪番漲停,虛擬數字人被推上商業神壇。

企業紛紛跟進,推出自家虛擬代言人:屈臣氏推出“屈晨曦”,花西子攜手“花西子虛擬人”,連招商銀行也上線“AI小招”,試圖在數字人市場搶佔先機。

一時間,“3個月造星、6個月回本”成為行業口號,從上海咖啡館到北京投資路演再到廣州拍攝棚,行業內幾乎所有人都相信,只要整合算法、美術和營銷,虛擬數字偶像就能批量化生產並帶來巨大商業回報。

然而,表面繁榮難掩現實困境。虛擬數字人高昂的制播與運營成本逐漸顯露。創壹科技CEO梁子康坦言,在推出“柳夜熙”前,半年多時間內研發人員與技術設備等投入已達百萬元級別,第一條柳夜熙的短視頻成本高達數十萬元。

企業逐漸意識到,虛擬數字人並非“低投入、高回報”的捷徑。隨著用戶新鮮感退潮,不少曾被寄予厚望的虛擬代言人悄然從平台首頁撤下,仿佛從未存在過。

QuestMobile報告顯示,2023年虛擬主播的GMV(商品成交總額)不足真人主播的1/5,用戶付費意願持續走低。抖音平台虛擬主播平均觀看時長從2022年的15分鐘降至2023年的5分鐘,粉絲流失率超40%﹔快手電商也取消了對使用官方數字人直播間的額外流量支持。

“虛擬數字人熱度的確有所降溫,但這並不意味著技術價值消退,而是市場從狂熱回歸理性的必然結果。”廣州艾媒數聚信息咨詢股份有限公司CEO張毅認為,行業面臨三重挑戰:一是早期數字人依賴動作捕捉與圖形渲染技術,表情僵硬、交互延遲等問題長期未得到解決,技術同質化導致受眾審美疲勞。二是成本收益失衡。高質量3D數字人制作成本居高不下,而2D數字人因模板泛濫陷入價格戰。三是應用場景局限,泛娛樂化應用佔比過高,IP運營能力不足,多數項目難以持續盈利。

深耕產業需求

伴隨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快速發展,虛擬數字人產品逐步升級為“數智人”——運用自然語言處理(NLP)、語音識別、圖像識別與情感分析等技術,實現更智能、更擬人的交互。

技術廠商通過模塊化工具和SaaS平台降低制作門檻,推動數字人快速部署至金融、醫療、教育、企業服務等實用場景,走下“偶像神壇”,深耕產業需求。

“C端偶像經濟受限於高投入、強競爭與用戶審美疲勞,生命周期縮短。”張毅認為,B端需求明確,客服、直播、教育助手等場景可規模化復制,通過AI實現24小時高效服務,成本收益比更優。

例如,在直播領域,羅永浩數字人近期在百度電商完成首場直播,吸引超1300萬人次觀看。其中,GMV突破5500萬元,部分3C、食品等核心品類商品帶貨單量超羅永浩5月同期真人首秀數據。

記者觀察到,該數字人形象生動,復刻真人神態與動作,在介紹商品過程中時而調整座位,時而用手指敲桌,交互自然流暢。“羅永浩數字人已達到媲美頭部主播的體感效果。”百度副總裁平曉黎說,隨著多模態大模型發展,虛擬數字人效果有望持續優化甚至超越真人。

在今年京東“618”期間,數字人主播已能夠上手測試產品,交互更顯人性化。數據顯示,京東數字人帶貨能力超越80%的真人主播,共1.7萬家品牌商家使用數字人直播。

隨著AI技術能力的不斷提升,虛擬數字人商業化路徑日益清晰。百度財報顯示,二季度數字人產生的收入環比增長55%,估算規模約5億元。

IDC中國高級分析師楊雯表示,數字人直播通過技術驅動重構電商價值鏈。廠商競爭核心在於場景化創新與用戶體驗優化,而非單純技術堆砌。隻有實現技術、內容、商業的深度協同,才能真正釋放數字人主播作為電商增長引擎的潛力。

“但其長期發展仍需應對三重挑戰:技術需實現從功能復刻到情感共鳴的跨越,生態需在平台穩定與技術替代可能產生的風險之間找到平衡點,監管需建立跨平台標准框架。目前多數平台對數字人主播仍持謹慎態度,未來能否規模化發展尚存不確定性。”楊雯補充道。

市場加速擴容

盡管挑戰仍存,但虛擬數字人產業發展並未止步。大模型迭代與智能體技術的涌現,推動市場加速擴容。據中國互聯網協會預測,2025年我國虛擬數字人核心市場規模將突破48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6400億元。

資本市場也重新關注這一領域。IT桔子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7月7日,虛擬數字人領域年內共發生投融資案件23起,接近2024年全年數據,總金額達35.07億元,平均每起融資超1.5億元。

政策層面同樣釋放出積極信號,為虛擬數字人產業發展按下“加速鍵”。7月7日,上海發布《上海市促進軟件和信息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明確提出支持數字人、數字孿生、虛擬現實、感知交互、空間計算等關鍵技術領域開展前瞻性技術攻關。

除了上海,今年以來,多地積極布局數字人領域。僅6月份,西寧、綿陽等多地政府部門上線了新款數字人,在賦能行業發展的同時,也為廣大消費者提供服務便利。

隨著應用深入,虛擬數字人涉及的倫理與法律問題也逐漸顯現,包括數據隱私、版權爭議等多重權益糾紛。

近日,北京互聯網法院通報一起虛擬數字人著作權侵權案,法院認定涉案虛擬數字人形象具有獨創性,應受著作權法保護,被告行為構成侵權。

北京互聯網法院法官朱閣指出,虛擬數字人由外在表現及技術內核兩部分組成。在外在表現層面,若來源於真人形象、使用真人數據,則涉及自然人的肖像、聲音等人格權益的保護。反之,具有獨創性的虛擬數字人形象構成美術作品,可以通過著作權法予以保護。技術內核中的代碼可作為計算機軟件受保護,符合要求的算法和數據也可能構成商業秘密。

平台方也在加強治理。抖音生活服務內容生態與體驗負責人羅永翔介紹,隨著AI技術迭代,數字人可被用於操作大量賬號冒充真人直播,存在誤導風險。平台去年優化了對AI主播的識別能力,累計處理超17萬個錄播直播間,封閉了3萬多個賬號,打擊了2800多個黑商團伙。

今天,虛擬數字人並未消失,而是在技術迭代中醞釀重生。AI大模型的爆發,如GPT-5、百度文心一言等大模型的成熟,為虛擬數字人注入“智慧靈魂”。產業界共識是:未來5年,數字人將擺脫“花瓶”標簽,走向實質性賦能,成為撬動智能制造、文娛消費的新增長極,以及企業數字化轉型中的重要工具和經濟增長新變量。

(責編:楊曦、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