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綠水青山間寫就精彩答卷

2025年09月20日08:53 | 來源:經濟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綠水青山間寫就精彩答卷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9月19日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表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具有裡程碑意義的5年,黨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動從重點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向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跨越式轉變。

標志性戰役取得新成效

黃潤秋表示,“十四五”時期,我們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以更高標准打好幾場標志性戰役,取得新成效。

在藍天保衛戰方面,因地制宜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改造,累計完成散煤治理4100萬戶﹔“十四五”淘汰高排放車輛近2000萬輛。聚焦重點區域開展攻堅行動,2024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PM_2.5濃度分別比2020年下降了18%、10%和20%。

在碧水保衛戰方面,全面開展排污口的“查、測、溯、治”,共查出入河排污口36萬余個、入海排污口6.3萬余個,七大流域和重點海灣整治完成率分別達90%、93.3%﹔全國3000多條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縣級城市黑臭水體消除比例超90%。

在淨土保衛戰方面,實施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基本完成132個重點縣農用地土壤重金屬的污染溯源,累計完成10余萬個行政村的環境綜合整治,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超45%。

在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方面,高標准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部署開展非法傾倒處置固體廢物、重金屬環境安全隱患專項整治,組織實施新污染物治理行動,一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經過不懈努力,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24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_2.5濃度下降至29.3微克/立方米,比2020年下降16.3%,優良天數比例達87.2%、比2020年上升2.4個百分點﹔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為90.4%,首次超過90%,長江、黃河全線干流水質連續多年保持Ⅱ類。人民群眾生態環境滿意度連續4年超過90%。

綠色低碳發展邁出新步伐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需以高水平保護推動實現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

截至目前,全國共有11.2億千瓦的煤電機組和9.5億噸的粗鋼產能完成全流程或重點工程超低排放改造。同時,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並穩定運行,覆蓋了全國60%以上的碳排放量,還啟動了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綠色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明顯提升。

黃潤秋表示,近年來,我們圍繞以高水平保護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構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涉及標准規范、精准監管、環評改革等方方面面。

加強准入管理,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全面落實分區管控制度,嚴把“兩高”(高排放、高污染)項目准入關,將環評審批權限上收到省級生態環境部門,實施台賬式管理。“十四五”期間,全國“兩高”項目環評審批數量持續下降﹔風電、新能源汽車等項目的環評數量不斷增加,今年上半年兩項同比分別增長44.4%和31.3%。

強化標准引領,促進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健全生態環境標准體系,完成了32項排放標准的制修訂,以環境標准提升引領重點行業綠色化改造,生產工藝改進,生產設備更新,提升環境治理水平。

加快科技創新,激發綠色發展的新動能。建成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台,匯聚了5000多項優秀科技成果,助力企業綠色低碳發展。比如,通過推動清潔能源替代、短流程電爐煉鋼等新技術,生產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大幅度下降,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清潔鋼鐵生產體系。

非現場執法走向應用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於會文介紹,非現場執法是大勢所趨,既是推進生態環境智慧執法的關鍵舉措,也是健全美麗中國數字化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

近年來,生態環境系統不斷提升利用非現場方式和數智化手段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推動生態環境執法從“人防為主”向“技防優先”轉變,從“現場檢查”向“無感執法”轉變,從“事后懲戒”向“全程防控”轉變。

通過應用衛星遙感、紅外成像、無人機、無人船等智慧裝備手段,將傳感技術、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大力推行無感式、穿透式監管,生態環境領域“天、地、空、水、陸、海”一體化問題發現機制逐步建立,非現場執法已從“理念探索”真正走向“實踐應用”。

於會文表示,非現場執法成效非常明顯。今年1至8月,全國現場執法檢查次數下降30%,但各地的問題發現率提高了10個至25個百分點﹔處罰案件數量下降31%,但重點案件處罰比例提高了3.3個百分點,這表明行政檢查的精准度、智慧化、質效性大幅提升。(記者 劉瑾)

(責編:方經綸、李楠樺)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