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人工智能技術影響全球貿易格局

2025年09月20日08:55 | 來源:經濟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人工智能技術影響全球貿易格局

日前,世界貿易組織發布《2025世界貿易報告》,聚焦人工智能(AI)與國際貿易的關系,指出人工智能深度影響全球貿易格局,並呼吁通過多邊合作確保AI帶來包容性增長,而不是加劇分化。

人工智能正為貿易帶來機遇和潛力。報告指出,人工智能技術能夠提升咨詢、研發等多個領域的效率,預計每年可額外提升全球0.68個百分點的全要素生產率。根據世貿組織模擬測算,到2040年全球貿易將增加34%至37%,全球GDP將增加12%至13%,包括人工智能服務在內的可數字化交付的服務貿易增長42%。此外,人工智能還能夠優化供應鏈,包括改善供應鏈透明度、預測物流瓶頸、優化運輸路徑等﹔能提升通關與合規效率,包括自動化報關和合規流程,減少延誤﹔能解決語言與信息障礙,通過提供實時翻譯與智能客服降低跨境溝通成本﹔能掌握市場行情,通過分析國際市場趨勢,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更好進入海外市場。

世貿組織調查顯示,90%使用人工智能的企業表示獲得了貿易收益,56%的企業表示人工智能提高了風險管理能力。人工智能還能推動更廣泛的市場參與,包括能讓中小企業受益,幫助其克服市場信息收集不足、合規成本高等障礙﹔能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機會,幫助其克服硬件短板,完成數據採集、標注、內容審核等勞動密集型環節,切入全球價值鏈﹔能提供遠程與在線服務,以及在線教育、金融普惠應用等,為低收入國家提供了新的出口機會。報告指出,人工智能技術通過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擴大市場參與、推動數字服務發展、促進知識擴散、改善收入分配和創造價值鏈新角色等方式,為全球貿易帶來新機遇,有潛力成為促進全球包容性增長的強大動力。

同時,人工智能也對貿易帶來風險和挑戰。報告指出,人工智能技術可能加劇數字鴻溝,高收入經濟體擁有先進的算力、網絡和監管框架,而低收入國家普遍落后。如果不改善數字基礎設施,2040年高收入國家收入可增長14%,低收入國家僅可增長8%。大企業AI使用率超過60%,小企業僅41%。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經濟體中,使用AI的企業不到三分之一。部分國家和企業難以參與AI驅動的全球貿易。此外,人工智能技術有利於資本和數據資源豐富的經濟體發展,但可能削弱依賴低技能、廉價勞動力國家的競爭力。

報告顯示,資本租金相對工資將明顯提高,財富可能更加集中在資本所有者手中。此外,還可能出現貿易和創新擴散不均衡現象,盡管貿易有助於人工智能自身的擴散傳播,但若開放度不足,知識外溢將主要集中在發達經濟體之間。而不同國家的數據流動、服務監管和出口管制政策差異較大,有可能阻礙人工智能技術和產品的跨境流動。人工智能技術還會沖擊現有勞動力和服務貿易市場,翻譯、轉錄、客戶支持等可數字化交付的服務崗位最易受到沖擊,而這些崗位正是低收入國家通過外包和服務貿易獲得出口機會的領域。人工智能提升發達國家生產率,可能削弱發展中國家的外包優勢。

報告強調,各國必須在政策、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上做好准備,包括保持低關稅和開放市場,避免對人工智能相關產品和服務過度限制,改善數據治理規則,確保跨境數據流動安全、便捷,謹慎使用出口管制,避免阻礙人工智能技術傳播擴散﹔要發展人工智能專業教育和培訓項目,縮小技能鴻溝,投資數據中心、雲計算、寬帶和可再生能源,降低AI使用成本﹔要完善知識產權與競爭政策,平衡保護與擴散,避免技術過度集中在少數企業﹔還要在AI應用推廣、技術採納上給予中小企業支持,避免市場“強者恆強”。

報告還指出,要加強國際合作,當前的人工智能國際治理大多停留在倫理、安全、透明度層面,很少涉及貿易,需要補足。具體內容上,要避免監管碎片化,加強各國在數據流動、人工智能應用安全標准方面的協調,減少不同國家間因規則差異帶來的貿易壁壘﹔要推動包容性合作,不僅是高收入國家主導,低收入國家也應被納入全球人工智能發展治理體系﹔在區域貿易協定之外,還應推動更廣泛、多層面的人工智能規則合作﹔要通過聯合國、世貿組織等國際組織,推動跨國培訓、知識共享、技術轉移與資金支持,幫助發展中國家參與人工智能經濟。報告強調,當前是一個“戰略選擇時刻”,人工智能未來的影響取決於今天的行動。如果走上積極路徑,通過基礎設施投資、人才培養、開放合作,人工智能可成為推動全球貿易與包容性增長的新引擎﹔如果走上消極路徑,即不採取相關措施,人工智能的利益則將集中在少數國家和企業,將加劇全球分化。(記者 梁桐)

(責編:方經綸、李楠樺)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